仁和道的境界是什么,求道和悟道与学道的区别

首页 > 房产装修 > 作者:YD1662023-12-06 03:17:21

仁和道的境界是什么,求道和悟道与学道的区别(1)

人生的道路,貌似千千万万,我们经常身处其中而感到迷茫,但是如果你用心灵去感悟的话,人生其实也就两条路,这两条路,儒家先贤早就为我们说明:

孟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

人生的路只有两条,或是行仁,或是不行仁。

用我们现代朴素的话来说,或是做好人,或是不做好人。所以孟子说得很清楚,人活在世界上只有两个选择,你或者走上正途,或者不走上正途,没有中间的情况。

孔子对于行仁和不行仁有更为深刻的阐述: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孔子说:不行仁的人没有办法持久处在困境中,也没有办法长期处在顺境中。行仁者是自然而然,走在人生正途上,明智者则是了解人生正途的重要,而做此选择。

仁和道的境界是什么,求道和悟道与学道的区别(2)

如果一个人不行仁,不管在困境还是顺境,他都不能长期处在里面。

比如说,我现在不行仁,就是不经常做仁德的事,那么这个时候我如果处在困境里面,因为反正我也不经常做仁德的事,最近压力很大,生活痛苦,那我就更胡作非为了。

那么不行仁的人处在顺境也不行噢,比如我现在很顺利,我就吃喝玩乐了,贪图享受了。

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不是大丈夫的话,富贵之后就“淫”了,沉溺在富贵里面吃喝玩乐,不长进了;不是大丈夫的话,贫贱就改变志向了,就做些见不得人的勾当。

孔子为什么说不行仁的人不能长期处在顺境,也不能长期处在困境呢?因为他坚持不了,我们都知道,处在困境不容易,什么事情都不顺利,很辛苦,这时候就容易思想不坚定。但是,处在顺境也不容易,当你一帆风顺的时候,你说不定就忘记了自己做人的本质了,你就不再坚持你的理想了。

所以孔夫子的这段话是非常深刻的,你选择行仁还是不行仁?你如果不行仁,顺境、逆境都不行,你如果行仁的话,没有问题,就是孟子所说的大丈夫。

仁和道的境界是什么,求道和悟道与学道的区别(3)

“仁者安仁”,行仁者是非常安心、自然而然地走在人生正途上。

这里的“安”是安心、安顿,你在什么情况下能够安心,这往往能看出你最深的愿望。一个人如果最深的愿望是做仁者的话,他就安于行仁,假如说我现在决定走上人生正途,决定做好人,那么我做好事就很自然,没有什么勉强。

因为我是真诚地想做仁者,这种真诚由内而发产生力量,让我主动愿意去做好事。

一个人做好事有两种情况,第一是外在的压力,金钱的诱惑等等,做好事是别人要求的,别人看着的;第二种是,由内而发,我自己很想做好事,第二种当然比较好了。

因为第一种是外面的诱因让你做好事,一旦外面的诱因不见了,你就不做了,做好事只是是应付别人而已。

第二种由内而发,你一旦由内而发去做好事的话,没有外在的干扰,也不在乎别人怎么说,你就是做好事,你自己愿意做,这才是儒家真正想要我们去做的。

所以“仁者安仁”是说一个仁者的人,他安于行仁,自然而然就去做好事,因为他由内而发产生力量。

仁和道的境界是什么,求道和悟道与学道的区别(4)

“知者利仁”,这个“利”字代表有利,“知者”代表很聪明的人,了解道理的人,一个人很聪明的话就知道如果行仁对自己有利。

为什么?因为人性向善,每个人都是有人性的,都向善,所以你如果行善的话会得到大家的支持。每一个人看到你行善,他都会认为你这个人值得肯定,那么这样一来的话,你行善不是有利吗?

我们在社会上都很重视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怎么样,很多人很聪明,他知道说我如果做好事,我行仁的话,别人从根本上就会肯定我,那么他就在选择的时候就会选择行善,不管是不是由内而发。

孔子对人的最高要求是仁者,如果你暂时做不到仁者,那么就先做个智者。仁者和智者的区分在哪呢?举个例子:

如果一个企业家,他捐款给灾区,如果他真是一个仁者的话,他根本不在乎别人是否知道,这叫做安仁,他就做自己该做的事,做的时候心情也很愉快,

而如果他是一个智者的话,他捐款给灾区,他希望大家知道,因为这比广告效果好多了,所以我们看很多企业家是很聪明的,他知道要做好人,做好事,因为做好人做好事对个人、对企业都是最有利的。

这一点确实如此,因为它给你向善的人性,不断得到实现的机会,你会感觉到生命越来越充实。当然最高的境界,还是要到达仁者的境界,到最后完全不在乎一切,只为了我该做,我就做,那才是真正的圆满。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