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源学说
图:在苏美尔古文献中,有一个神秘数字12在它的记录中频繁出现。中东古文明领域的专家,撒加利亚 ˙ 西琴是世界上少数能够掌握古苏美尔楔形文字的专家之一,他同时精通了希伯来文的《圣经》。他的一本书《第十二个天体》,为人类文明起源的说法,开启了另一扇窗。西琴的著作里描述了,上古人类的文明起源来自于我们尚未发现的第12个天体,暂且不要将它的著作归为科幻。西琴的观点来自于古苏美尔文献和圣经,苏美尔文献中记载,太阳系中除了太阳和月亮,还有10个星体,总共构成12个天体。
1、数字“12”
一个普通的数字“12”,蕴藏着大量鲜为人知的信息。在天文学上,木星围绕太阳一周的时间为11.86年(约12年),此11.86年为木星围绕恒星的运转周期。这个现象在古代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以至于人们把它与十二地支以回归年的12.37个朔望月联系起来。由于木星是固定于黄道周天的一个环带运动,天文学上称为“十二岁次”,即有十二节点(站),每个节点相距30°,绕一周是30×12=360°。这“十二岁次”就与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对应起来了,这“十二岁次”与西方的“十二宫”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前者比后者在时间上要更早,大概在黄帝之前就被发现了,所以中国人称木星为岁星。
从天文历法可知,一纪有十二年,一年有十二个月(彝族曾采用过十月历),一日有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有2小时),每月有一个卦,即所谓“十二月消息卦”,或称“十二月卦”,这是根据在一年中阴、阳二气的互相消长而得出的。
图:二十四节气与黄道十二宫。
黄道十二宫与中国古代的二十四节气存在着固定的对应关系,已属无疑。中国传统24节气多数情况下采取“平气法”来确定,把一年的365天5时48分46秒(回归年)均等分成24份来划分节气,指导农业生产。由于地球运转速度有快有慢,不规则的变化又比较微妙难测,此种方法随着时代发展就已经与黄经度数呈现不吻合状态。
明末欧洲传教士入中国,与士人阶层共同精确了节气划分,汤若望和徐光启在著名的《崇祯历书》中,以春分为起点和黄经每过30度为一宫为标准,采用了“定气法”。太阳视运动黄经每过15度,为一个节气。这种较为科学的变动,使得黄道十二宫的起始点和二十四节气当中的十二中气完全吻合的。随着历法的修正和精确,太阳总是在相同的节气运行到对应相同的宫位,而避免了误差范围。
在气候学上,古代中国也得出了“太阴三岁处金则穰,三岁处水则毁,三岁处木则康,三岁处火则旱”的观点。这即是说,每三年粮食会得到丰收,有三年会欠收,有三年会富足,有三年会有灾荒(4×3= 12)。当时古人可能未考虑现代气候上的“厄尔尼诺现象”,但古人的总结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在地理学上,古代中国把天下分为十二州。《史记》二十七卷上就有“兖、豫、幽、扬、青、并、徐、冀、益、雍、秉、荆”等。
在佛学上有所谓十二因缘,并认为,一切事物或现象的产生、变化都有一定的条件,这个条件就是因缘。即: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图:十二因缘的循环。
古人有偈语:过去二支因,现在五支果,现在三支因,未来二支果。其概括地说明了十二因缘三世二重因果,佛对缘觉人说这十二因缘法门,就是揭示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因果轮回循环的规律。
在文学艺术上,与“12”数字有关的实例很多。比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有七十二变(6×12),猪八戒有36变(3×12);在《水浒传》中,梁山好汉108位(12×9);在《红楼梦》中有金陵十二钗。
在民俗学上,成都在清末民初时期就有一种叫作“十二象”的吃食。这里的“十二象”并非美味佳肴,而是一种大杂烩的食物,即是把十二生肖中动物的肉、杂物等下脚料,放在一起熬煮,放入调料,煮成一大锅,分赐给当时的穷人和乞丐吃,这就是所以叫做“十二象”的原因。比如,在《死水微澜》中就有“端出两大碗‘十二象’出来”的叙述。
在《山海经》中有“东海之外,甘水之闲,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浴日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是生十日(大荒南经)。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大荒西经)。”后人理解为,“所生十日”是否是指“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而“生月十有二”,应当所指为“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远古先民是否早已预知有天干与地支配合成为六十甲子的规律性呢。事实上,在殷商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天干地支纪年法,而在此前六十甲子的规律有可能早已用于纪年使用了。现在的农历都是按60年重复一次的所谓花甲来排列的。
图:羲和,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太阳女神与制定时历的女神。羲和的原始形态来源于远古神话,在时代的更迭中她由最初的“日母”演变成“日御”,在后来的不断演化发展中,羲和又作为太阳神话、天文史官的代表人物,明确地承担了文化的功能载体,并集中表现在古诗词文化环境中的运用上。
在中国古代音乐的乐律学中,有所谓的十二律,在“伶州鸠伦律”一文中,所提及的演奏是按十二律次序与单双排列的。
在中医学中,有三阴三阳、足三阴三阳的二经脉的记载;黄帝嗣子有十二姓,人身体有十二藏,等等。在秦始皇时代还有十二铜人的记载。
图:古代中国乐律的制定,最早大约上溯到黄帝轩辕氏时代。战国时期的著作《昌氏春秋》中记载:根据传说,伶伦来到了昆仑山,在嶰溪之谷砍了十二根竹子,削去竹节,做成了一端开口、一端竹节闭合的十二根管子。起初吹奏出来的声音并不好听,正在这时候,天上飞来了一对凤凰,凤叫了六声,凰也叫了六声,那声音美妙极了。于是,伶伦便根据凤凰叫声的启示制成了十二根律管。
“十二”这个数字是极其特殊的数字,人们称之为“天大之数”。其实早在远古时代,华夏祖先就形成了以数来计量宇宙万物的观念。中国古书中的“河图”与“洛书”,就是古人把东、南、西、北、中、北东、南西、北西、南东整个空间都用数字表示,其中深奥的道理至今尚不能完全讲清楚。
图:河图洛书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两幅神秘图,历来人们都将“河图洛书”作为中华文明的源头,像是一些太极、阴阳、四象、五行八卦、九宫、周易、风水等追溯源头的话,都有河图洛书的影子,因此河图洛书也被誉为“宇宙魔方”。
相传在上古时期,洛阳东北方向的孟津县里的黄河浮出一头龙马,它背负着“河图”,还有一只神龟从洛水中慢慢浮出,同样背负着“洛书”,人类的文化始祖伏羲得到了这两幅神秘图案,取名为河图和洛书,并根据这些神秘的图案画出了八卦,到了周朝时期,周文王根据伏羲画出的八卦研究出六十四卦,并且写出了卦辞。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