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的品种也因为地区而出现了差异,比如鸰鸡、长鸣鸡、乌骨鸡、长尾鸡等。
随着养鸡业的发展,鸡的品种愈发繁复;
甚至出现了变异,被当时的人们称为“鸡祸”。
《新唐书·五行志》中就有记载:
“永昌元年正月,明州雌鸡化为雄。”
唐朝再开放繁荣,说到底也还是个封建王朝。
异象丛生在唐人的眼中便是上天的警示,是灾祸的预示,才会冠以“鸡祸”之名。
但这也从侧面印证了唐朝养鸡业的兴旺。
除了黎民百姓以其为生,就连文人墨客也参与其中;
并催生出了独具一格的“鸡文化”。
唐代养鸡业遍地开花,盛唐多彩的鸡文化“吾孙骑曹不骑马,业学尸乡多养鸡。”
诗圣杜甫的诗文就形象再现了唐朝百姓养鸡的普遍现象。
唐代诗人崔道融也曾有“深山月黑风高夜,欲近晓天啼一声”的诗句。
可见,鸡的饲主,既有晨兴理荒秽的农户,也有才华满腹的诗人。
古人烫鸡拔毛图
鸡能得各阶层一致青睐,必然有其独到之处,也就是各类令人垂涎欲滴的鸡料理。
唐太宗曾为杜绝官员铺张浪费,严令禁止御史食肉。
能臣马周因出差时吃了鸡肉,被告御状。
万万没想到,唐太宗竟然回道:
“我禁御史食肉,恐州县广费,食鸡尚何与?”
自此,食鸡便不等于食肉了。
也因此,在唐朝禁止宰*牲畜的政策下,鸡无疑成为百姓的首选肉食。
甚至有了“无鸡不成宴”的说法。
唐人非常讲究鸡的烹饪方法、制作工序与辅助材料,由此创造了诸多流传后世的食谱。
他们在料理鸡肉时,就已经懂得先祛除肉类的腥味。
《太平广记》曾记载一位富人:
“每*鸡,必先刖双足。置木柜中,血沥尽力...以为去腥气。”
此外,烹饪方式也十分丰富。
具有“古都长安第一味”美称的葫芦鸡,是唐朝上层社会才有资格享用的美食,其制作过程极其复杂。
葫芦鸡的主料是长安的“倭倭”鸡,需要经过煮、蒸、炸三道工序。
而且这道菜必须要用金属器皿。
也正因金属价贵,寻常百信才无缘品尝其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