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一来,南美洲的地方自治水平就远不如北美,也未能孕育出平等的文化。即便是独立以后,这些地区的经济资源仍掌握在少数人里。
南美国家实行大庄园经济,全国极少数人占有绝大部分土地。19世纪中叶,南美洲仅有5%的农民拥有自己的土地,其中智利的比例最低,仅为1%。一百年后,到了20世纪50年代,智利86%的土地仍掌握在10%的人口手中,大多数人只能靠打短工或者做佃农为生。
正因为这种财富分配的极度不公,导致南美国家在实行民主化改革以后,民粹主义开始盛行。
3/9 民粹主义
什么是民粹主义?简单地说,就是主张政治应由平民大众说了算,反对精英贵族掌握政权。这种思想发展到极端,就演变成民众对财富再分配的强烈要求。政府为了讨好选民,没收了许多大工厂与大庄园,将它们国有化。与此同时,为了让本国工业不受竞争伤害,南美国家还普遍实行保护主义,对进口商品征收高关税。
这种倾向从上世纪四十年代就开始了,其后愈演愈烈。到了60年代,阿根廷的平均进口关税为131%,巴西为168%,智利为138%,哥伦比亚为112%。比同时期欧洲的进口关税高出10倍。
很显然,民粹主义信奉多数人的政治,而多数人的政治未必是好政治。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势必会伤害到精英贵族的利益,为了反击,他们往往以军事政变的方式推翻现政权,实行军人独裁,加剧阶层对立,造成国内政局的动荡。
简单来说,南美国家的止步不前可概括为六个字:关起门,瞎折腾。关起门,使南美国家在全球市场中显得无足轻重,失去了向发达国家学习的机会。瞎折腾,则让这些国家的政治长期摇摆,民粹主义与精英政治针锋相对,从民众到投资者,对政府都难以形成稳定的预期。
而智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正处于类似的摇摆中。
4/9 理想国的幻灭
1970年,萨尔瓦多·阿连德·戈森斯当选为智利总统。阿连德曾做过医生,年轻时深受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立志要把智利建设成一个人人平等的社会。
上台之后,阿连德开展了一系列激进的改革计划,包括将国内的大型铜矿、银行,以及垄断性企业国有化。在农村地区,阿连德政府成立了合作社与国有农场,以取代先前的大庄园。阿连德还试图效仿苏联,对商品实行计划经济,统一定价,指定分配,以增加穷人的收入。
阿连德总统
为了改善工人的生活水平,上台仅一年,政府就把最低工资上调了50%。受到一系列政策的刺激,智利经济在短期内取得了迅猛增长。
但这样的增长不可能维系,因为它是以牺牲工商业为代价的。果不其然,到了第二年,经济增长就停止了,而且通胀率高达260%,商品短缺,黑市横行,物价高涨,工资水平反而还不如阿连德上台以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