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次危机》一书中,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会长温铁军教授详细介绍了,自1949年新中国建国以来,直到2009年这60年间所遇到的各种危机以及解决办法。
书中,以“上山下乡”着墨最多,因为这是温铁军自己当年亲身经历的事情,后来他在节目说起此事,还说:“至今回想起来,仿佛就在昨天。”
“上山下乡”是一项响彻全国、涉及无数青年的时代运动,当初,我国为何要搞“上山下乡”?
在这运动的背后又隐藏着什么危机?为什么温铁军教授会说:“多亏了农民群体,危机才得以解决”?
为什么“上山下乡”1968年,17岁的温铁军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去到山西省的农村“插队”。
所谓插队,是指上山下乡在64年以后的另一种实践形式,即安插到农村生产队。
“插队”最早是浙江省嘉兴县县委,为了弥补本县劳动力不足而施行的一条举措,因实施效果非常不错,得到了小平同志和周总理的大力支持,随后逐渐在全国开展。
彼时的温铁军,中学刚刚毕业,因为自小在北京长大,所见世界都是城里的车水马龙。
初到乡下,插队到农户家里,面对满墙靠着的农具,温铁军两眼一抹黑,什么也不会使,哪个都不会用。
对于城里来的插队知青,朴素的乡下农民们都对他们抱有相当的尊重和包容。
温铁军永远也不会忘记,他刚到地方当天,被安排在一家农户家庭里住着。
这个农户家庭的男主人操着一口浓重的口音,被太阳晒得黝黑的皮肤上布满裂纹。
男主人见到他,笑呵呵地咧开嘴,露出泛黄的牙齿说:“城里的娃娃下到我们家了,娃儿哟,你跟我来,给你住的地方已经收拾好了。你放心,保管干干净净,你们这些人的肚子里有墨水,是知识分子,村*跟我说,一定要照顾好。”
自这以后,温铁军就跟在村生产队的人后面开始学着做农活。
忙闲时,温铁军就坐在田埂上,给农民们讲水浒,谈梁祝。
在山西插队的这段日子,让温铁军明白了什么是农民,什么是农民阶级。这短短的几个字,如果不在农村真正住过,不去亲手干点农活,是永远也无法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