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釉辟雍砚”。
深圳望野博物馆2016年度大展《研砚——泥陶砚“33”选特展》目前正在该馆展出。此展特选33方古砚,从隋唐直到明清,上千年跨度,砚形多变,造型别致。值得一提的是,所有展览的砚台全部都是“泥陶”材质,也就是说,这些砚台全部是自火中而生,并非我们日常了解的石头制砚。深圳望野博物馆馆长阎焰近日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此次展览是为了纪念已故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前所长刘新园的一段特殊砚缘而布,将展至12月结束。
近年来古代砚台的收藏成为新的热点,拍卖会上屡屡出现百万元甚至千万元级别的美砚。邺城宫殿的巨砖怎么变成了砚台?唐代名相张九龄写文章时用什么样的砚台?古人为什么喜欢用乌龟来做砚的造型?宋代官员批阅公文时朱墨两色的砚台怎么使用?阎焰表示,所有这些问题,观众在看到展览时都会找到答案。
陶砚自“火中而生”
汉刘熙作《释名》记:砚,研也。研墨使和濡也。《后汉书·班超传》:“安敢久事笔研间乎。”古无“砚”字,以“研”为习,能研墨者,皆为“研”也。
“借用刘新园所说‘砚台是离中国古代文人最近的器用了,近到只有30公分’,故将此展命名为‘近到30公分的文人挚爱’。”阎焰介绍说,此次遴选出33件陶瓷泥砚铺陈布展,其间多有稀奇之物,“有邺都宫瓦、中原泥砖、虢州澄泥、泽州澄泥、鲁地澄泥、豫北绞胎、窑器磁具;而独未选任何石品砚具,完全出自怀念刘新园,向其古陶瓷研究所取得的伟业致敬,也向他私爱秘欢的砚器收藏致敬。”
泥陶砚是用极细之陶土烧制,纹理细滑,着墨不费笔。据阎焰介绍,陶泥制砚始于魏晋以前,后世多有烧制。据材料记载汉代即有陶泥制“研”具;北朝时期的宫瓦殿砖及唐时已为罕见,而被改磨刻制为砚器。唐代时还烧制了“三彩砚台”,这在唐代墓中也多有出土;在宋金之时,陶制砚台的制作品加大,而且更加完美。
阎焰表示,四大名砚中的澄泥砚就属于陶砚,此展亦有展出。澄泥砚的制作过程相对比较独特。制砚工匠从河水中筛得极细的泥土,做成结实的坯块,风干后雕琢成砚形,放在火中烧炼而成,“在唐代以前,歙、端石砚还没有出现,泥砚就成为古人作书、作画的重要研墨器。但因为其为人工烧制,烧制的技术也不同,所以不像石砚那样为某一方的特产,质量也会因地而异。目前收藏普遍认为山西绛县和江苏宝山烧制的澄泥砚是相对比较好的。澄泥砚的好坏可以从颜色和斑点上看出:鳝鱼黄颜色的最好,绿头青次些;黄土有斑点,叫砂斑点,点大些的叫豆瓣砂,小的叫绿豆砂,一般大小斑点都有的是上等,很适合落墨。”
“澄泥砚在陶瓷材质的砚台中的市场是最好的,更多的是因为其本身的实用价值。市场中常见到的是明清时期的澄泥砚,此时的澄泥砚保存的相对比较完好,更由于此时艺术性的加强,使澄泥砚更成为文人手中的玩物。”阎焰说。
文人独爱“辟雍砚”
阎焰告诉记者,此次展览凝聚了他近20年的心血,33方古泥砚乃优中选优,其中不少为难得一见的泥砚孤品。最值得一提的,是一方小小的绿釉“辟雍砚”,正是这一方古砚,成就了刘新园和阎焰十余年的友谊,也是因为对“辟雍”形制的偏爱,让两人因砚结缘,成为青衫之交。
何为“辟雍”?为何“辟雍”能独步砚界,成为一众藏家的心头之好?阎焰表示,辟雍砚是一种传统制器。它的砚面居中,研堂与墨池相连,砚台中心高高隆起,砚台四周留有深槽储水,以便书画家润笔蘸墨之用,显示出它的实用功能。砚的下部用为数众多的珠足承托,足部明显突出,往往还有纹饰。辟雍砚的造型独特,显示出制作者的独具匠心。
“在砚的发展史上,辟雍砚是颇为独特的一种造型。”阎焰介绍说,“辟雍”是古代天子讲学的地方。《礼制·王制》记载:“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类宫”。东汉蔡邕的《明堂丹令论》中解释为:“取其四面环水,园如壁。后世遂名壁雍”。
“在南北朝、隋唐时期,当时的陶瓷工匠们模仿辟雍设计出了辟雍砚。辟雍砚是极富观赏价值的艺术珍品。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制瓷业的迅速发展,陶瓷砚台大量涌现,其中以一种造型为带足圆盘的瓷砚最为流行,这也是隋唐时期辟雍砚的前身。魏晋时期多流行三足或四足的青瓷圆盘砚,南北朝变化为五足到十足不等的珠足砚、辟雍砚,到了隋唐时期,发展出了圆形多足的辟雍砚。隋唐时期社会上研习书法风气大盛,辟雍砚多见,砚面突起而不施釉,以便研墨。初唐时期使用陶瓷辟雍砚尺寸较大,有些带有砚盖,其后尺寸渐缩小,砚面日渐隆起并高出砚口。唐代辟雍瓷砚品种包括青釉、黄釉、黑釉、白釉等,陶砚品种包括素陶、唐三彩、白釉绿彩等,从尺寸看有实用和陪葬冥器两类用途。”阎焰说。
展览现场,这方小小的“绿釉辟雍砚”精巧夺目,引人入胜。阎焰表示,这件展品和宁夏固原发掘的唐代麟德年间安娘墓中出土的绿釉辟雍砚形制相类似,“十年前,我将收藏到的唯一绿釉辟雍砚赠与刘新园,直到前岁,我才得到另一件类似的藏品,可惜故人已去,只有回忆尚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