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鸿宾把这种精神运用到社会主义建设当中。他任甘肃省人民政府和西北地区领导的时候,经常深入到基层调研指导工作,得到群众和干部的好评。
1951年国庆,他做的报告对甘肃解放两年来的变化做了详尽的描述,这是他两年来深入甘肃基层调研的结果,也体现了他的文化素质和对广明前途的乐观态度。
1954年甘肃大旱,马鸿宾来到他的故乡临夏县调研。此时,临夏县正在修建水利工程,将夏河水引入县城,马鸿宾调研的时候对此项工程十分重视,勉励当地的干部和群众要不畏艰险,办成这件利国利民的好事。
之后,在技术人员和工人干部的不懈努力下,水利工程终于竣工,连当时临夏县最干旱的北塬用上了夏河水。马鸿宾得知这个消息后十分高兴,对临夏县“不破楼兰誓不还”的开拓精神给予了肯定。
除了在经济建设和民生上积极投身,马鸿宾对于当地的民族团结更是功不可没。他曾经在各种场合,以近现代甘肃的民族事件为例,语重心长地教育各族人民要以史为鉴,求同存异。他积极通过与党和人民的接触,改变民族之间的误会和隔阂。
他认为中国人民民族内部的纠纷,就应该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本着平等的原则,进行民主协商,争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免得把事态扩大化。
马鸿宾自己也永远秉承着民族互尊互敬这个理念。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北京飞机场扩建,马鸿宾父亲马福禄和叔父马福祥的坟墓恰好在拆迁范围之列。
得到这个消息后,马鸿宾主动找周总理说明了情况,表示自己要将二老的坟墓迁到甘肃临夏的老家去。周总理对他的深明大义十分赞赏,安排专人负责此事。
1960年10月21日,马鸿宾由于胃癌恶化,经过多方转院治疗,最终还是没有抵挡住病魔,于下午在兰州去世,享年77岁。
为此,时任甘肃省第一*的张仲良和甘肃省省长邓宝珊特地组织社会各界为他举行了追悼会,*总理也为他送来了花圈,以寄托哀思。
结语马鸿宾的一生可谓传奇。
他早年参加国民党,驰骋于西北,但没有跟马步芳等人同流合污。他治理地方的理念一直是保境安民,反对暴政,一直给人以谦谦君子的印象。
在全国解放的大潮下,他更是看清了当时形势,揭竿而起,率先投诚,促成了宁夏的和平解放,维护了民族团结。
马鸿宾任甘肃地方政要以来,虽然已然年届古稀、年迈体弱,但“老骥伏枥,壮心不已”,一直关注着西北的经济建设和民族团结。
他为人稳重厚道、勤奋踏实,吸收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转化为对中华民族和党和国家的高度认同,历经多次政治活动,在大是大非面前总是能分辨清楚,他以真实的行动践行了作为一名中华赤子的担当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