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科举除了要过硬的自身实力外,还需要有广泛的“政治资源”。换言之,如果在参加科举前,你只是个无人问津的普通学子的话,中举的概率就很小了。所以唐代读书人在参加科举前,一定会提前来到长安城,用自己的文章和才学结交达官显贵,以期获得对方的青睐。
在唐朝,上头有人罩着是一件很有安全感的事情。参加了半辈子科举都没中的李商隐,因为宰相令狐绹的一句话就一朝中第;即便是声名并不好听的杜牧,也因有太学博士崔郾的推荐,而得进士第五名。
所以从唐德宗贞元六年起,遵循着这样的官场潜规则,十九岁的刘禹锡正式辞别双亲,赶赴繁华帝都,并往来于洛阳与长安之间,拜访名士,结交豪杰,一时之间,两京之地都以与刘禹锡结交为荣,他的名字也很快在士林之间传遍。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虽没有大士族的背景,但刘禹锡这样的人又怎会明珠蒙尘?从贞元九年(793年)起,有如神助的刘禹锡先后中进士、博学鸿词科、吏部取士科,三元连中让他一时间更是声名鹊起。往来两京之间,多少高门显贵都将奉他为座上宾。
贞元十六年(800年),时任淮南节度使的杜佑,征辟贤名远播的刘禹锡入幕僚为掌书令,在任两年时间里,刘禹锡就是杜佑的文胆,一应文书大多都是出自他的手笔。
《旧唐书·刘禹锡传》中说:禹锡精于古文,善五言诗,今体文章复多才丽。从事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典记室,尤加礼异。
杜佑是大诗人杜牧的祖父,更是有唐一代赫赫有名的贤相,有这样的官场老前辈庇护,刘禹锡距离权力中心更进一步了。两年后随着杜佑调任长安,刘禹锡也一同步入庙堂,升任监察御史。有趣的灵魂终会相逢,在那里,他遇到了此生的知己好友——柳宗元。
官场得意,知己在旁,同朝为官,吟风弄月。都说福兮祸所依,一场泼天的富贵即将到来,而泼天富贵的背后,是牵连刘禹锡一生的厄运。
唐德宗年间的大唐已经到了日薄西山的境地,内有权宦把持朝政,外有藩镇割据一方,而随着贞元二十一年正月德宗驾崩,体弱多病的唐顺宗李诵继位,这风雨飘摇的大唐似乎更到了穷途末路的境地。
治世是每个读书人梦寐以求的目标,在唐顺宗的全力支持下,翰林院待诏王叔文联合王伾、刘禹锡、柳宗元等改革派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永贞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