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寻甸县金源乡千亩稻田里是一派繁忙景象:整地、拔苗、拉线、插秧,绿油油的秧苗在农户一起一落的动作下整齐、均匀地插入水田中,播撒下丰收的希望。
但在十几年前,金源乡却是寻甸县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乡镇,泥石流、地质灾害频发。从荒滩变沃土,金源乡在努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后实现了绿了山头,富了口袋。
山上退耕还林 山下河道治理
在金源乡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山头“退帽子”、山腰“拉肚子”、山脚“盖被子”。这说的就是十几年前全乡水土流失的状况。
2002年,沙湾大沟发生泥石流。金源乡政府工作人员回忆:“克基村就是在泥石流之后,不得不整村搬迁的。因为土壤都被泥石流带走了,山脚种不出任何庄稼。”
据当时的统计,金源乡水土流失面积达146.3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95%,形成大小泥石流沟137条,崩塌115处,其中造成严重灾害的泥石流沟就有6条。
截至2004年,金源乡对泥石流灾害完成了大规模的治理,包括沙湾大沟1号拦挡坝、排导槽,四甲河防洪堤、水利、田间道路以及开发复垦耕地等工程项目。其中,项目规格最高的当数沙湾大沟1号拦挡坝。金源乡水务科科长董家权说:“这个位置就是金源沙湾大沟泥石流冲沟1号大坝,沙湾大沟是金源泥石流最严重的一条泥石流冲沟,流域面积17.5平方公里。上游有松山物体储量2.5亿立方米,下游经过鲁六、施嘎等12个村庄,泥石流威胁的面积是4500亩。”
随后,金源乡坚持生态第一位,规划引领先行,通过“山上退耕还林,山下河道治理”的思路,积极开展泥石流治理工作。同时,以生态治理为统领,创新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积极探索高原特色产业发展,突出打造稻鱼共生、玉米制种、臭参种植三大高原生态农业。
生态好了、环境变了,金源乡发展的脚步也快了。
特色产业 致富一方
近年来,金源乡充分利用“低热河谷槽区”的气候特点及丰富的水利资源,整合资金、技术、项目等,实施“水稻绿色高质高效创建项目”,打造百亩核心区100亩,千亩展示片区1100亩,万亩示范区9500亩,通过选育优质杂交水稻种、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加强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农户种植技术及科学管理水平。目前,金源乡已是昆明市优质水稻种植面积最大的乡镇。
每到盛秋之际,金源乡田野里弥漫着丰收的喜悦气息。
“通过保护治理,我们成立合作社承租了这块原是泥石流堆积的土地。在乡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每年的水稻收益都在60万元左右。”泥石流治理不仅让发展绿色水稻、绿色养殖的合作社有了经济效益,更带动了当地百姓脱贫致富。
2017年起,金源村农户开始尝试稻田养鱼,稻田养鱼不仅能防害虫,鱼粪还能做水稻的肥料。无论是稻米还是稻花鱼,都是无污染的生态农产品,几年下来,养稻花鱼成为老百姓增收的好方法。金源村村民赵旺说:“我家现在的农田在以前就是灾区。我家的稻田养鱼已经发展到30多亩,周边也有90多户老百姓在养,仅是种稻子、养稻花鱼,大家的年均收入已经达到4200元左右。”
记者杨阳 通讯员孙燕报道
来源: 昆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