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孩子们普遍食欲不振。怎样才能唤回孩子的好胃口呢?今天就来和家长们聊聊夏季饮食。
找到食欲不振的原因
首先要区分一下孩子食欲不振的原因。家长可以回顾一下,孩子是一直以来都食欲不振,平时就这也不爱吃、那也不爱吃,吃点饭可费劲了,天一热食欲就更不好了,还是孩子平时吃得挺好,就是天热了才不肯吃的。
如果孩子是一直都胃口不佳,建议还是到医院就诊。如果孩子脾胃一直就比较虚弱,就需要吃点中药或用推拿按摩的方式来进行调理,一般调理之后,孩子的食欲都能有明显的改善。
如果孩子是因为天热的原因而不想吃饭,也要分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如果孩子的舌苔厚腻,口气挺重、闻起来有一种酸臭味,夜里睡觉也不踏实,爱说梦话、哭闹,有便秘或拉稀。那说明孩子出现了积食的表现,改善的关键是少吃,减少摄入量。家长可以用炒山楂5克,炒谷芽10克,炒麦芽10克一起煮水给孩子喝,可以起到消食导滞的作用。
第二种情况是由于夏季闷热、潮湿,孩子的脾胃被暑湿“困住了”,所以没胃口。这时,孩子舌苔一般是白腻的,表现为舌头上面一层白苔,有点黏黏的感觉,孩子懒洋洋、经常无精打采,有时候还伴有肚子胀、消化不好、恶心等症状。家长要注意,这个时候千万不要强迫孩子吃饭。如果强迫孩子吃饭,孩子容易出现消化吸收不好的状况,反过来更损伤脾胃,同时孩子还会因为被强迫吃饭,产生抵触情绪。家长先要调整自己的心态,不要太过于紧张焦虑,可以通过饮食调整来帮助孩子祛湿解暑。
饮食来帮忙
《内经》上讲“春夏养阳”,就是说夏季是整个自然界处于发展旺盛的一个阶段,人体的阴阳与自然界阴阳相通,借助自然界的阳气来长养人体的阳气,这是顺应自然规律的体现。所以在饮食上就要顺应自然,才能保持健康。
夏天,自然界的阳气旺盛,人体的阳气也是一年中最旺盛的时候,加上气候炎热,孩子自然而然会多吃一些凉爽可口的东西。但是,孩子吃了过多的生食,容易伤及脾胃的阳气。
因此,建议适当吃一些温性的食物。老话就有说“冬吃萝卜夏吃姜”,家长可以在凉拌菜中可以适当放些生姜末,既能调味又可以保护脾胃。
家长要以有营养、好消化为原则,多让孩子吃一些易消化的食物,减轻孩子脾胃的负担。可以选择新鲜的蔬菜瓜果和蛋、奶、鱼、肉等含有优质蛋白的食品,少吃油腻的食品,不要盲目给孩子吃保健品。
顺应夏天的特点,食物可适当酸咸。夏天心阳旺盛,容易耗散于外。酸味收敛,能缓解心气涣散不收、防止出汗过多,还能促进胃液分泌,增进食欲。给孩子煮点酸梅汤就是不错的选择。夏天出汗较多,咸味可以补充出汗丢失的盐分,防止汗多损伤心气。夏天的饮食,口味可以比平时略微偏咸一点。
夏天帮助孩子改善食欲,最重要还是健脾,选择健脾祛湿解暑的食物,消除暑热之气的侵入,如山药、薏米、白扁豆、赤小豆等。
健康小贴士
夏天里,湿和热,常常伴随而生,这两者结合在一起,古人叫做“如油入面”,就是把油倒在面里面,把它们分开非常困难。湿和热结合在一起就会在孩子身体里“捣乱”,使孩子出现各种健康问题,如皮肤起疹子、脾胃不调等。
因此,夏天祛湿解暑很关键。以下几种食物推荐给家长。
冬瓜
冬瓜性凉,有利湿祛水肿的作用。冬瓜子有清热化痰的作用,很适合有痰热、咳嗽症状的孩子食用。薏米也性凉,祛水湿作用非常好。冬瓜切片不要去皮,最好能把冬瓜子也留着,和薏米一起煲汤,可以放一点虾皮或海米调味。这个汤对于平和质和偏热质的孩子特别适合。对于偏寒质和痰湿质的孩子,把薏米炒一下,性质会温和一点,而且口感上更好。
藕
中医认为,藕一身都是宝,根、叶、华、果实都可以入药,还有丰富的营养成分。藕能健脾开胃,藕生吃偏寒、熟吃偏温,相对平和,既能温和的清热解暑,也可以很好的温补脾胃,适合各种体质的孩子。
荷叶
荷叶具有清暑祛湿、升清降浊的作用,可以用来做荷叶粥。用鲜荷叶或药店买来的荷叶洗干净,剪成或撕成小片,大概一次用1/6~1/4片,可以用布包起来,放在粥里一起煮,煮的时候也可以同时放几片西瓜皮,这样煮出来的粥很清香,非常适合夏天。
莲子
莲子心能泄心火,清心除烦,莲子肉能健脾胃安神。《本草纲目》中,李时珍称莲子为“脾之果”,对莲子的作用非常推崇。夏天吃点新鲜的莲子非常适合,煮莲子粥是不错的选择,对于缓解孩子因夏天心火旺而睡不安稳,再合适不过了。但是偏热质的孩子,如果大便干燥,注意少吃莲子。
绿豆
绿豆是夏天常见的解暑食物。绿豆性凉,能够清热祛暑、解毒利水。很多家长会在给孩子熬绿豆汤的时候,再加点冰糖,口感更好,也可以加入一点陈皮,起到健脾理气的作用,也可以搭配百合,熬一锅百合绿豆粥,清热降火的同时,还能润肺清心安神。家长要注意,绿豆虽然解暑,但因为其性质偏凉,一次给孩子喝的量不能太多,尤其不能用绿豆汤代替喝水。尤其不要给孩子喝冰镇的绿豆汤。有的孩子在空调房里受凉了,出现肚子疼、上吐下泻的情况,这时候再喝绿豆汤就不适合了。
来源 | 学生与健康
文 | 首都儿科研究所中医科 李萌
首都儿科研究所
服务号
首都儿科研究所
科普号
首都儿科研究所
附属儿童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