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所提大葱皆为生品
没想到吧,大葱也是一味中药哦,它作为药食同源的代表,不仅在日常生活中作为调味品广泛使用,同时在中医中药领域也占有重要地位。其性味辛温,具有发散之性,能够通阳活血、驱寒发汗,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性味归经与核心功效
作为一味合格的中草药,其性温,味辛,主归肺、胃经,兼入肝、肾经(部分医家认为可通肾经,如《本草求真》)。大葱辛散温通,气味芳香,兼具升发与沉降之性,既能发表散寒,又可通阳入里。《神农本草经》将大葱列为中品,“主伤寒寒热,中风面目浮肿,能出汗”。《名医别录》则说“治喉痹不通,安胎,益目睛,利耳鸣”。《本草纲目》总结其“外散风寒,内通阳气,解毒*虫,疗疮肿,止衄血”。
其核心功效:
发汗解表,宣肺散寒: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身痛)。例如,在冬季寒冷时,若感染风寒,可使用大葱与生姜一同煮水饮用,以发汗解表。
通阳散结,活血消肿:治疗阴寒内盛之胸痹(如葱豉汤)、疮疡初起(如配伍蜂蜜外敷)。现代研究表明,大葱中的某些成分具有抗炎作用,有助于缓解肿胀和疼痛。
理气和中,解毒辟秽:用于泄泻痢疾、食物中毒(如《千金方》用葱白治霍乱转筋)。在古代,葱白常被用作治疗食物中毒的紧急措施。
通窍明目,利水通淋:辅助治疗鼻塞、目赤肿痛、小便不利等。现代医学发现,大葱中的挥发性物质有助于刺激鼻腔,从而缓解鼻塞。二、配伍与经典方剂
配生姜、紫苏:增强解表散寒之力(如葱豉汤)。
配附子、干姜:温通阳气,治阴寒内盛之厥逆(如《伤寒论》白通汤)。
配黄芪、当归:补气活血,促进疮疡溃脓(如《外科正宗》葱归溻肿汤)。
配豆豉、栀子:清宣郁热,治热郁胸中(如葱豉栀豉汤)。
现代研究与药理作用
大葱中的化学成分含硫化物(如大蒜素、二烯丙基硫醚)、挥发油、维生素C、果胶等。葱白黏液中的多糖成分具免疫调节作用。
其药理作用包括:
抗菌抗炎:对痢疾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等有抑制作用。
心血管保护:扩张血管、降低血压,改善微循环。
抗肿瘤:葱白提取物可抑制癌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
抗氧化:维生素C与黄酮类物质具清除自由基作用。
四、临床新用与食疗保健
临床辅助治疗过敏性鼻炎:将葱白洗净,切段,放入锅中加水煮沸,用沸腾的水蒸气熏鼻,每次持续10-15分钟,每日2-3次。葱白中的挥发性成分具有抗炎作用,有助于缓解鼻炎症状。
改善冻疮:将葱白捣烂成泥,敷在患处,每日更换1-2次。现代医学认为,葱白中的某些成分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从而缓解冻疮症状。
缓解产后乳汁淤积:将葱白切段加水煎煮,用干净的布蘸取汤汁热敷于乳房,每次20分钟,每日3次。传统医学认为,葱白具有通乳作用,有助于缓解乳汁淤积。
食疗保健葱姜粥:葱白5段、生姜3片,与粳米同煮,治风寒感冒初起。
葱枣汤:葱白7根、红枣15枚,治虚寒腹痛、失眠。
葱豉酒:葱白与黄酒同煎,治风寒头痛、关节冷痛。
五、重点来啦:使用禁忌与注意事项
表虚多汗、自汗盗汗者忌用,因为大葱的温性可能会加重出汗症状。胃肠溃疡、痔疮出血、眼疾红肿者慎用,大葱具有一定的刺激性,可能会加重这些部位的炎症和出血。孕妇及哺乳期妇女不宜过量,以免影响胎儿或婴儿的身体健康。大葱不宜与蜂蜜同食(古籍记载二者相克,易致腹泻)。生葱辛辣,熟葱性缓,药用多取鲜品。外用可致皮肤过敏,需先小范围测试。
大葱作为药食同源之品,兼具“辛温发散”与“通阳和中”的双重特性,既能外散风寒、内通阳气,又可解毒消肿、调和脏腑。其应用贯穿伤寒、温病、外科、妇科等领域,且现代研究证实其具抗菌、抗炎、抗肿瘤等多重药理活性。使用时需注意辨证施治,避免滥用辛散,方能发挥其“百味先锋”的独特价值。(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