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我,也是一个起床困难户,可现在呢,我坚持晨跑都已经有3年了。总有人问我,坚持的动力是什么?用的什么方法?到底是咋坚持下来的?尤其是在冬天,那今儿个我就来聊聊这个不太大众的话题!
好多人不愿意晨跑,根本原因就是不想打破那舒服的睡眠习惯。我琢磨着,早起的关键在于搞出点仪式感来。当城市还在睡梦中,把起床后的第一个动作固定成换跑鞋,身体就会形成条件反射,生物钟可比闹钟灵多了。现在我一听到跑鞋落地的声音,就会自然而然地兴奋起来,这就是身体被“训练”出来的结果。
刚开始跑步那会,我钻进了“跑得多才健康”的死胡同,结果膝盖都抗议了。后来我学聪明了,每天就跑30分钟,哪怕还有体力也坚决停下来。没完成的小目标会在潜意识里勾起期待,就像追剧的时候留一集明天看,让人心里老惦记着。每次跑完,我就在手机备忘录里画个小太阳。这一个个 30分钟的积累,是对自己的温柔承诺,让晨跑不再像个任务,变成了每天的“未完待续”。
现代人的时间常常被工作、应酬啥的搅得乱七八糟。不过清晨的2小时相对来说还能自己把控。我曾经把跑步改到晚上,结果连着三周都被临时会议给搅黄了。而清晨6点的闹钟,能在家人还没起床、工作消息还没涌来之前,给自己弄出个不受打扰的空间和时间。研究表明,在固定时段重复做一件事能强化大脑神经通路。现在,就算周末不设闹钟,我也能在差不多的时间自然醒,身体已经记住和晨光的约定啦。
我跑步的时候,耳机里放的不是那种特别激烈的音乐,而是30分钟的新闻播客。跑到第10分钟听国际新闻,20分钟听本地民生新闻,最后10分钟听财经简讯,给跑步画上个句号。这种方式,让时间有了清楚的刻度,跑步不再难熬,反倒是盼着下一条新闻。坚持了一年以后,我还意外地积累了好多资讯,晨跑都变成“移动知识库”啦。
刚开始跑步的时候,我也盯着“减肥10斤”“跑全马”这类目标,结果因为压力心里直发慌。后来我放下了这些目的,单纯地感受跑步时的呼吸、步伐的节奏,还有汗水滑落的那种感觉,当不再追求跑步有啥意义的时候,跑步就成了生活的本身,就和吃饭睡觉一样,不需要刻意去坚持,但是也会行测会给你习惯性的动作了。
回想这几年的晨跑经历,长久的习惯可不是光靠意志力硬撑着就行的,得找到能跟自己和谐相处的节奏。晨跑是一种选择,得让身体觉得开心,而不是有负担。说到底,能一直跑下去的,不是冲刺的速度有多快,而是得让脚步跟上心里的节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