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可能要变了》一文中提到,根据教育部最新回复,未来教改方向是提高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占比,但在减负大环境下,相应就要适当牺牲英语教学占比,进而降低英语在中高考中的难度和权重。
对于这轮改革,评论席有三种观点——
一是完全支持。
认为中国人花在英语学习上的时间太多,对绝大多数国人来说,英语在工作生活中几无用武之地,理应大幅缩减学时,降低考试难度,甚至可从必修课降为选修课,喜欢、擅长、有需要的学生再去深入学习。
二是部分支持。
认为从重要性和实用性上看,作为母语的语文的确高于英语,可适当提高语文学习占比,降低英语学习占比,但英语学习也很重要,切勿矫枉过正。
三是反对。
我本人持这派观点。
今天我想系统阐述下:中国现在那么牛,为啥我们还要学英语?
1、学习的根本目的
我们为什么要刻意学习?
因为人类天生的技能点,如直立行走、跳跃、抓取食物……无需刻意学习,就能掌握。
但人类在力量、速度、视力、听力、咬合力等生存天赋上,相比其他动物,并没明显优势。
人类能从不起眼的哺乳纲灵长目下的普通动物,变成地球霸主,建立高度发达的文明,靠的是前人不断积累的知识,能传承给后代。
这种传承,无法直接刻在基因里,只能后天刻意学习。
随着过去200多年科技革命的爆发,人类积累的知识出现爆炸式增长,不得不进行分科教学。
在所有学科中,语言文字是学习一切知识最基础的工具,知识能顺利代际传承,主要依靠的正是文字。
有无发明文字,也成了人类从史前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分水岭,因此语文是所有学科中最重要的基础。
数学则是学习一切自然科学(以及像经济学等部分社会科学)的基础工具,数学就成了仅次于语文的重要基础学科。
因此语文和数学,成了所有人都逃不掉的必修课。
2、功利主义学习观
就像知识不得不高度细分一样,今天人类工作也不得不高度细分,所谓“术业有专攻”。
大量专业知识,只对从事某些特定工作的人有直接帮助,对其他人而言,没有实用价值。
比如对外卖小哥而言,需要的专业技能只有骑车、手机接单、与客户简单交流。
知识层面,只要认识3000个常用汉字,能看懂接单和送货的地址及客户姓名,就能顺利完成这些工作。
外加懂得基本四则运算,或者会按计算器,不被平台坑钱就行。
那是不是外卖小哥这辈子只要学这些知识,就够了呢?
如果这位外卖小哥的梦想就是一辈子送外卖,的确够了。
但如果未来科技进步,无需人力送外卖,怎么办?
如果未来年纪大了,腿脚不灵活,无力再送外卖,怎么办?
如果能提前意识到这些潜在风险,为避免今后丢了饭碗,老无所依,就要提前学习更多生存技能。
但他如何才能提前意识到这些问题呢?
这就需要他在学生时代,储备更多知识,让自己具备更多远见卓识。
生活在中国,一般人生活中用不到英文,绝大部分人工作中也用不到英文,所以就会觉得英语没用,学英语是浪费时间。
同理,语文课上学文言文有何用?今天谁还用文言文写作?
数学课上学代数几何有何用?有多少人工作中用得到三角函数?
推而广之,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很多你工作中无法直接使用,对你就业、创业、升职加薪没有直接帮助的知识,是不是都不用学了呢?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因为人的生长周期决定了,童年和少年阶段,智力和身体还没发育完全,直接去参加社会劳动,贡献有限。
但这段时间,孩子的学习能力和记忆力却是一生中的巅峰,这一时期学知识,事半功倍。
等长大后,发现自己想做的工作需要某些知识,而小时候没有掌握,再要去学,就会事倍功半。
出于全人类整体利益最大化的考量,也出于对每个人类个体负责任的态度,现代社会才建立了强制性的义务教育制度。
虽然学生时代所学知识,长大后不可能全用到,但多储备点基础知识,有两个明显好处——
一是提高了未来事业成就的可能性。
二是有助于建立独立思考能力,健全独立人格。
现代社会,第二条尤为重要。
通过学习各基础学科知识,你能对自身(包括生理和心理)、家庭、社会、民族、国家、人类、地球、宇宙、生死……有更准确的认识。
不管你将来从政,参军,搞科研,管团队,做销售,创业,从事一线生产,投资理财,亦或教育自己的孩子,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一个人受教育水平越高,知识体系越完善,越能深刻理解各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越能理解非功利主义学习观对人一生成长的长远价值。
反之,一个人受教育水平越低,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越不足,越容易强化功利主义学习观,开口闭口“学这有啥用?”
3、“现代教育制度”和“教育”的区别
针对青少年的强制性基础教育,本身目的是给孩子装一个“知识蓄水池”,不管将来会不会用到,至少有备无患。
学生的对手是知识本身,只要掌握考纲要求的知识,毕业考合格,就能顺利毕业。
但现代教育体制还有另一个作用——选拔。
把最聪明的、最勤奋的孩子选拔出来,接受最优质的高等教育,以后有机会从事潜在成就更高的管理、学术研究、自主创业等工作。
天资一般,又贪玩懒散的孩子,分流到职业技术教育系统,学一门成熟技术,以后做一个安分守己,自食其力的工人。
为了避免出身和家庭环境制约孩子发展的可能性,国家需要对教育进行大量公共投入,教育慈善也显得特别重要。
但在地少人多,资源不足,人人争当“人上人”的东亚儒家社会,这种选拔竞争特别残酷,类似军备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