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学普通话,为什么要学习和使用普通话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3-04-19 18:12:48

这时,基础教育的首要作用不再是普及最重要的基础知识,学生的对手也不再是知识本身,而是其他学生,知识成了竞争的工具。

只有不断提高学习难度,在中/高考中拉开学生之间的分差,才能完成选拔。

过去最容易拉开分差的,是理科知识,所以中/高考数学卷的难度,远高于教材要求,这是中国中学生课业负担,远高于西方的重要原因。

从供给端看,一方面,高等教育资源紧张,不可能人人都上985,另一方面,中国正在走“德国模式”,强调“实业(先进制造业)立国”,产业结构容纳不了那么多大学生,反而需要更多技术工人。

主客观上,以中/高考这种相对最公平的选拔考试为标准的人才选拔模式,都不可能改变。

从需求端看,由于经济增速放缓,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父母对子女教育的期望值也在集体水涨船高。

供给端不放开,需求端持续升温,在房地产市场,就是房价持续上涨,在教育市场,就是教育内卷持续加剧。

既无法大量增加高等院校录取名额,又无法立刻改变多数中国家长心态,减负这件事,从逻辑上说,就不可能真正实现。

国家一切减负的努力,都是治标不治本的拖延战术。

拖到什么时候?

拖到90后、00后们的生育意愿持续大幅下降,新生儿数量断崖式下跌,人力资源供应从过剩转为短缺,高等教育供不应求的现状发生根本性扭转,教育内卷自然就会缓和,学生负担自然就会下降。

就像过去10多年,国家一直想控制房价,但房价总是一再上涨,因为行政调控无法扭转基本经济规律。

现在各种刺激政策,楼市依然低迷,也是一个道理。

4、外语的本质还是语文

上面三段分析,是想破除最常见的两个认知误区。

一是“英语无用论”

我通过反对功利主义学习观,驳斥了这个观点。

二是“学生减负论”

我通过分析现代教育制度和教育的区别,揭示当前国情,教育减负不可能真正成功。

只要选拔性的中/高考还存在,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依然竞争惨烈,不管降低英语课时,还是降低英语考试难度和占比,都治标不治本。

英语不让卷,只会增加语文、数学和其他学科的内卷程度。

所以以下分析,我会抛开现代教育制度影响,回归学习英语的本质意义。

通用基础教育,无非四大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

基于语文,又会衍生出一系列社会人文学科,较基础的是历史、地理、哲学、法学(法律与道德),升级的还有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

基于数学,又会衍生出一系列自然科学,最基础的是物理、化学、生物,升级的还有电子信息科学、地质学、材料学、环境科学等。

艺术可细分为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

可见,外语的本质,也是一门语文,同样是学习所有其他一些知识的基础。

语文这门学科的知识下限,是纯粹工具,只要听说读写四项基本功达标,就能送外卖。

但语文的上限,却极高。

首先出现的,是文学。

年级越高,语文课的工具属性越少,文学属性越强。

但想深入学好文学,不管唐诗宋词还是莎士比亚,就不得不学习更广泛的人文社科知识,包括历史,地理、哲学、政治,甚至宗教学、经济学、心理学。

为什么很多人读不懂无数文学大咖都说牛的《百年孤独》?

这书表面是文学,实际上包含了历史学、地理学、哲学、政治学、心理学和基督教神学的复杂背景,你缺乏背景知识的积淀,就容易看得云里雾里。

再往上,哪怕你是学理工科的,发表学术论文也需要良好的写作能力,牛顿写《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霍金写《时间简史》,不都需要良好的语文知识吗?

再说现实点,给企业发求职信,给领导写述职报告,给员工做PPT演讲,给风投写商业计划书……哪个不需要语文?

不管哪种成熟文字,都能向上推演到这些更庞杂的知识体系。

最优秀的文字,既需要理性和逻辑,又需要创意和美感,还需要道德与良知,下限很低,上限很高,这才是很多人觉得“语文难学,作文难写”的根本原因。

5、人类文字简史

既然外语也是一种语文,本质一回事,为何我们已经学了汉语,还要学外语呢?

因为语文不仅是承载其他一切知识的工具,你学哪一种语文,本身就很大程度决定了我们的思维方式,进而影响三观。

哲学研究进入20世纪,出现了专门研究语言本质的符号语言学。

人类自古用语言文字表达含义,向外探求知识,那语言文字的本质是什么?不还是一种符号吗?

对符号本身的诞生、演变和影响,用逻辑学的方法,进行大规模对比研究,滥觞于索绪尔,后来形成了罗素,维特根斯坦为代表的分析哲学。

分析到最后,发现哲学的本质就是语言

今天不是聊哲学,就不展开了,对哲学感兴趣的,可戳这里,回顾“安倍遇刺”系列第一弹——《我执》。

人类文字发展分三个阶段:表意,意音,表音。

表意文字是从图画演变而来的,最直观。

比如全世界描述“太阳”的表意文字,几乎都是一个圆圈中间一个点,类似汉字“日”。

我们为什么要学普通话,为什么要学习和使用普通话(5)

人类最早的古埃及圣书字、古巴比伦楔形文字,还有西奈/迦南文,都是表意文字。

但表意文字有三个明显缺点。

一是类似画图,写起来很复杂,不易掌握和传播。

二是擅长描述看得见的事物(名词)和比较简单的动作(动词),想表达更复杂的概念时,就有点力不从心。

三是文字和语言脱节,无法在文字和发音上形成密切联系。

所以在古代人类文明中心,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之间的新月沃土,腓尼基人在长期交流融合下,在迦南文字基础上,最早发明了能直接表音的字母文字——腓尼基字母——共22个,无元音。

腓尼基人擅航海,腓尼基字母向西传播,形成希腊字母。

希腊文明崛起后,又向整个欧洲传播希腊字母,最先形成古罗马拉丁字母。

罗马崩溃后,使用拉丁文的西欧逐渐演化出诸民族文字,包括意大利文、法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等。

希腊文向北传播,形成东欧斯拉夫人使用的西里尔字母,后演化为俄文、乌克兰文、保加利亚文、塞尔维亚文等。

罗马崩溃后,北欧日耳曼蛮族又以拉丁文为基础,创造了诸日耳曼文字,包括德文、英文、丹麦文、瑞典文等。

腓尼基字母向东传播到两河流域,印度商人接触后,觉得好用,把字母带回印度,经几百年发展,创制出梵文。

我们为什么要学普通话,为什么要学习和使用普通话(6)

由于印度南北长期分裂,梵文字体差异越来越大,又过了几百年,北方梵字逐渐变成方形字体,南方梵字逐渐变成圆形字体,玄奘取经带回的,就是北印度梵文经卷。

梵文继续向东传播,在西域古国,如龟兹、于阗,也形成了当地文字。

在后藏阿里地区,形成古象雄国文字,后来松赞干布统一青赞高原,又命人在梵文和象雄文基础上,创制出今天的藏文。

我们为什么要学普通话,为什么要学习和使用普通话(7)

在东南亚,梵文又演变为今天的缅文和泰文。

更落后的马来半岛,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直到英国殖民者到来,才以拉丁字母为基础,创制今天用的马来文。

腓尼基字母向南传播,在阿拉伯半岛形成阿拉伯文,经《古兰经》的广泛传播,形成今天势力庞大的以阿拉伯文为文化内核的伊斯兰世界。

过去一直用楔形文字的波斯人,被阿拉伯帝国征服后,改用阿拉伯字母记录波斯语。

因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经常西征,不知啥时候起,也受到腓尼基字母和它后代的影响。

最初的匈奴帝国没有文字,突厥人崛起后,成了第一个借鉴西亚字母文字,创立突厥文的草原民族。

在突厥文基础上,回纥/回鹘人(维吾尔人祖先)创立了回纥/回鹘文。

在回鹘文基础上,蒙古国师八思巴创立了蒙古文。

满蒙联姻后,努尔哈赤命人在蒙古文基础上,创制了满文。

腓尼基文的无数后代中,还有一个很特别,就地传承,形成以色列人使用的希伯来文。

犹太教圣经都用希伯来文书写,直接成为后来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信仰源头。

从语系上看,上面这些民族,多数属印欧语系(从印地语到英语都是),少数属闪含语系(腓尼基人、犹太人、阿拉伯人等),还有些是阿尔泰语系、乌拉尔语系、高加索语系、甚至汉藏语系。

但不管什么语系,在文字上,最后都选择了源于腓尼基文的字母文字。

这是今天全人类文字的绝对主流。

6、汉字是人类文字史的一朵奇葩

人类语言文字发展史,就是由复杂到简单的过程。

表音文字只要掌握二三十个字母的发音和拼读规则,就能快速读出文字,理解含义,相比表意文字,简单易学得多。

但表意文字向表音文字转变的过程中,还出现过意音文字。

比如苏美尔人发明的楔形文字,最初只能表意文字,后期也逐渐发展出表示音节的含义。

只是身处世界文明中心,各文明相互征伐,竞争过于激烈,没等进一步演化,就被更成熟的字母文字淘汰了。

以新月沃土为中心,西到摩洛哥和葡萄牙,北到挪威和俄罗斯,东到印度和中亚,南到阿拉伯半岛,是人类古代文明主战场。

而在撒哈拉以南非洲、马来群岛、大洋洲、美洲,因为海洋和沙漠的天堑,难以和文明主体长期交流,成了古代文明孤岛,发展极慢。

但在亚洲东部,有一个特例!

没错,就是中华文明!

青赞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虽然也是天堑,但总比大西洋容易逾越。

新疆的沙漠戈壁虽然令人胆寒,但相比撒拉哈沙漠,还是小巫见大巫。

内部空间足够大的黄河长江流域农耕文明,和以新月沃土为中心的人类古代文明主战场之间,形成半隔离状态。

打开国门,通过丝绸之路,可以对外交流贸易,取长补短,加速进步;

关起门来,也能过上自给自足,自成一体的小日子。

为啥说汉字是意音文字呢?

中国文字学创始人,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提出过“六书”的说法。

其中转注、假借是文字发展到成熟形态后“自由挥发”的产物,就像常说的“通假字”,属于用字方法,非造字方法。

最基础的造字方法是象形,表意文字的主体,以及由象形演化而来的指事会意

比如“木”是象形,“休”是会意,一个人干活累了,正靠在树边休息呢,多形象。

问题是,一个人站树边,不一定是休息,也可能在砍树,或者就是木头人呢?

再比如“刀”是象形,“刃”是指事,刀上加一点,表示最锋利的刀口,多形象啊。

但刀上有一点,也可能是把手划破流血了,为啥不能指“血”呢?

再比如“忍”,刀刃插心口上,可以指“忍”,为啥不能指“痛”呢?

这就是上面说的,表意文字在表达复杂含义时,容易产生歧义。

如果汉字创新到此为止了,就和古埃及象形文字一样,难免淘汰命运。

然而今天的汉字,上面三种造字法,一共不到10%。

超过90%的汉字,是同时能表音和表意的形声字——人类历史上创造的最成熟的意音文字。

形声字兼顾表意表音,既保留表意文字的生动形象,一眼就能看到文字起源和演变,蕴藏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反切法”学习发音,又能明显降低学习难度,还能表达非常复杂的概念,形成了璀璨夺目,文艺复兴之前独步全球的中国古典文学!

7、汉字为何从未中断?

国人常自豪说,中华文明是唯一没中断的古文明,汉字也是唯一还在使用的古文字!

客观看待,这话得两说。

中华文明从未中断,不一定是我们本身天下无敌,更有可能是因为地理阻隔,我们能遇到的强劲对手,只有蛮力,但文明落后的北方游牧民族。

秦汉和匈奴对峙时,匈奴连文字都没有,别说中央集权,连先秦的井田封建制都建立不起来,只能抢一波走人,怎么可能统治农耕文明区?

鲜卑、蒙古、满清,都必须突破内部保守派阻挠,全面汉化,才可能长期占领中原。

蒙古贵族内部保守势力太强大,汉化不彻底,才统治89年就被赶回老家。

北魏和满清汉化比较成功,但鲜卑人很快忘了祖宗,完全把自己当汉人,这才有了鲜卑血统的李唐王朝。

满清虽然努力通过各种办法维持满人文化,还是被严重同化,今天满族和汉族有啥区别?

说中华文明从未中断,不是说华夏族血统从未中断,中间那么多次大动乱大融合,血统早混成一锅粥了,今天没有谁比谁的汉族血统更“纯正”。

但不管谁来统治这片土地,最后还是要学孔孟老庄那套先秦奠定的文化传统。

可如果老家在燕山外的,不是匈奴突厥蒙古这些草原蛮族,而是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或阿拉伯帝国呢?

今天我们还信不信孔孟之道,就很难说了。

和中华文明一样,在古代文明主战场,军事征伐只是低层次竞争,最高层次的竞争,是文化竞争,也就是谁有能力同化谁。

文化最基础的表现形式,是文字。

文化的最高形态,是信仰。

那么多稀奇古怪的宗教,最后只有相信无形无相的独一真神的犹太教,及衍生而来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成为惨烈竞争的胜出者。

基督教最初只是不受待解的一支犹太教异端,先被犹太人自己嫌弃,后被罗马帝国反复镇压,但几百年后,反过来把整个罗马征服了。

我们为什么要学普通话,为什么要学习和使用普通话(8)

上一页1234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