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生活光华的祥林嫂
4、小说第4次写祝福,与祥林嫂的悲惨命运形成鲜明对照。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这次的祝福,写在祥林嫂惨死在雪地之后,以乐景写哀,更见悲凉。在一年一度的热闹纷繁的祝福鞭炮声中,乞丐般的祥林嫂惨死在街头雪地里,走完了她命运多舛的一生。正如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又在笑声中走向毁灭。
《祝福》影片更具讽刺。祥林嫂拄着开裂的竹竿,提着内装空碗的竹篮,在大雪纷飞的祝福里,沿街乞讨。游走在鲁四府外时,已经长大的阿牛在教人放鞭炮,镜头瞬间切换到干练爽快的祥林嫂教阿牛放鞭炮的场景,多么讽刺。
文末表面写欢乐的景,幸福的景,实则表达作者对"祝福"的极其厌恶和讽刺。对封建迷信和封建礼教造成的祥林嫂的悲剧而无比愤慨。
沿街乞讨,死于祝福声中的祥林嫂
三、 民俗文化之于不同的时代背景,会生发出不同的社会现实意义鲁迅是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爆发的,但是新民主革命的局限性让他失望。帝制虽然被推翻,但军阀统治和封建社会基础没有被彻底摧毁。
尤其是旧中国广大农民日益贫困化,仍然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套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我们从祥林嫂悲剧窥其全豹。
传统民俗文化是有社会背景支撑的,不同的社会背景之下,自然生发出不同的社会现实意义。
如今的祝福文化节
在古代元朝,它是人们祭奠英烈们的信仰;在上世纪20-30年代,它是劳苦大众头上的精神枷锁;而在现代,它是传统民俗文化底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祝福文化"本为旧时春节俗礼,但与旧时底层人们的悲惨命运互相交织,就折射出这种文化在旧时代背景下被笼罩的阴影与悲凉。
如今,“祝福文化”已被列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场“祝福”传承上千年,寄托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向往,虽然形式上有所不同,但魅力依旧。
这,就是传承和发扬传统年俗文化的意义所在。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侵则删)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