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多而不教功适息翻译,不疾不徐得之于手而应于心翻译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05 15:43:23

智多而不教功适息翻译,不疾不徐得之于手而应于心翻译(1)

【原文】

①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②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意译】

①古代善于为道的统治者,不是在平民面前展现得道者的聪明高调,而是以得道者的愚笨低调(和真心诚意)对待平民。(他们为什么这么做呢?因为他们认识到,)平民之所以难以治理,根本原因是统治者的智巧太多、(真心诚意太少)了。所以说,统治者以智巧治国,是国家的伤害;统治者不以智巧治国,是国家的福分。

②(现在,为道的统治者,)知道这两种方法,并仔细检查自己是否以智治国,(也把它作为一种范式,推广到治国的每一件事情上,)叫做稽式。为道的统治者一直把用于自查的稽式运用好,(凡事不以智巧应对,只以真心诚意为念,真正体现出“不自生、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精神品质,)到达了一种叫做“玄德”的境界。玄德,(是合道之德,)其境界是极其深远玄妙和难以理解的,其实质是与世俗事物的表象相反的,被为道的统治者运用于治国之后,最终达到天下大顺的结果。

智多而不教功适息翻译,不疾不徐得之于手而应于心翻译(2)

【细读导语】

1、本章的中心思想是,修道的统治者要从“不以智治国”开始,把“稽式”用好,自查和精进自己的德行,一直做到“以玄德治国”,就会实现“大顺”的理想境界。

2、看一下本章的语意。末尾说,要达到“大顺”的结果,就要先解决“民之难治”的问题。那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老子开篇即说,“古之善为道者”早就看得很明白,就是统治者“以智治国”造成的!只有“不以智治国”,才能给国家带来福分。善于为道的统治者的具体做法是,时刻检视自己是否“以智治国”,并以之为处理天下事的范式,逐渐进阶到“玄德”的境界,从而实现“大顺”的结果。

3、其中的难点有两个:①如何从文本的论述上确信“老子不愚民”?很多人的做法是,把“愚”的含义改成褒义好听的。殊不知,本想证明“老子不愚民”的译法,还是甩不掉自有的“愚民”的逻辑。②为什么“民之难治”的原因来自统治者?很多人就是打死也无法理解,怎么说原因跟“民”无关呢?顺民好弄,刁民难治,这不是明摆着的吗?如果你也陷在这里,脑子转不过弯来,那就甭想读懂《道德经》了。

智多而不教功适息翻译,不疾不徐得之于手而应于心翻译(3)

【①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②民之难治,以其智多。③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我的翻译是:古代善于为道的统治者,不是在平民面前展现得道者的聪明高调,而是以得道者的愚笨低调(和真心诚意)对待平民。(他们为什么这么做呢?因为他们认识到,)平民之所以难以治理,根本原因是统治者的智巧太多、(真心诚意太少)了。所以说,统治者以智巧治国,是国家的伤害;统治者不以智巧治国,是国家的福分。

1、注意,这是紧密联系的三段话。本来,按顺序正推是可以把握老子的语意的,但是,鉴于多数人受古文句式所困,望文生义,而且顾前不顾后,只能以确定性明显的结论性句子来倒推了。大家先看最后一句,“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这是结论性的句子。其中,谁“以智治国”?很明显,是统治者以智治国!那么,“智”是谁的“智”?当然是“统治者的智”!接着,“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想都不用想,“其智”就是“统治者的智”!意味着“民之难治”的原因,就在“统治者”身上,与“民”无关!

既然这样,“为道的统治者”就不需要去“愚之(民)”,既不需要教导平民,使之变得淳厚朴实,更不会去愚弄乃至欺诈平民;反而是,“为道的统治者”以自身“愚”的外在形象及“愚”的内在精神去对待平民,相应地,也不会在平民面前高调地展现自己的聪明了。

所以,“明”,就取“聪明”的意思。“愚”就是“愚蠢、愚笨”的意思。我还在翻译里加上了“真心诚意”,是用以表明“愚笨的实质是真心诚意”,防止误读为“真愚民”;这样做是有依据的,这是与后面的“智”相反的东西,也是全书一直在强调的“信”。

智多而不教功适息翻译,不疾不徐得之于手而应于心翻译(4)

首页 1234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