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多而不教功适息翻译,不疾不徐得之于手而应于心翻译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05 15:43:23

2、更为重要的是,要看清老子的论述逻辑:第一句说,“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说的是,“为道的统治者”做到了“愚己”。接着,很自然地就要问:“古之善为道者”为什么这么做?回答是,因为他们认识到,“民之难治”的原因就来自自己的“以智治国”,表明“为道的统治者”明白了问题的症结,才有了合道的对治之法。

3、其实,“智”是统治者的智巧,只是手段,“以智治国”并不是“民之难治”的深层原因;同样的,“不以智治国”,也不是究竟的做法。正因为这样!老子才要接着谈“稽式”,再由其深入到“玄德”的境界,最后才能取得“大顺”的结果。

智多而不教功适息翻译,不疾不徐得之于手而应于心翻译(5)

【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

我的翻译是:(现在,为道的统治者,)知道这两种方法,并仔细检查自己是否以智治国,(也把它作为一种范式,推广到治国的每一件事情上,)叫做稽式。为道的统治者一直把用于自查的稽式运用好,(凡事不以智巧应对,只以真心诚意为念,真正体现出“不自生、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精神品质,)到达了一种叫做“玄德”的境界。

1、什么是“稽式”?大家去看,基本上都说是“法则、楷式”来的。这只是“式”的意思而已!把概念里关键的“稽”字弄丢了,是不对的。

“稽”,即“稽查”,认真考查、仔细较核的意思。“稽式”有两层意思,一是仔细检查自己是否以智治国,以及较核不同的治国方法对国家的利害得失;二是把这种自我稽查的做法作为一种范式,推广到治国的每一件事情上,即“每事自我稽查”是不能缺少的环节。

智多而不教功适息翻译,不疾不徐得之于手而应于心翻译(6)

2、“常知稽式,是谓玄德”。

①“知”,是深刻了解;“常”是一直,即把“知”一直付诸实际行动。

②由于老子把“常知稽式”直接等同于“玄德”,那么,解读的时候,我们要把“玄德”的含义赋到“常知稽式”里!不能只说个“知道”,轻轻地飘过,就算完了。

③“玄德”,就是合道之德。与本章表述相关的有,我愚人之心也哉、信(真心诚意)、不自生、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等精神品质。

需要注意的是,一则,这些“玄德”不是一步到位的,是从统治者凡事仔细检查自身是否“以智治国”及其利害的后果开始的,再加上这种“稽式”的持续运用,最后才到达“玄德”的境界。所以,“以智”或“不以智”治国,虽然只是表层手段式的东西,但也是“正善治”与否的分野;当执政者于此有所警觉、自省和做出正向选择时,就是趋向“玄德”的良好开端。二则,如果老子不接着谈“玄德”,就会让统治者停在“以智”或“不以智”的表层上,不能引导修道者更深入、更稳健地向“道”而行,境界就低了。三则,老子的行文是讲究的,所论述之境界是高阶的,更是终极的。

智多而不教功适息翻译,不疾不徐得之于手而应于心翻译(7)

【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我的翻译是:玄德,(是合道之德,)其境界是极其深远玄妙和难以理解的,其实质是与世俗事物的表象相反的,被为道的统治者运用于治国之后,最终达到天下大顺的结果。

1、理解本句的几个要点:

①“玄德与物反矣”,是什么意思?就人来说,这里的“物”,可以理解为世俗事物,是俗人们的认知和作为的集合。就拿“长而不宰”这个“玄德”来说,万物可以亭立而长,也可以像毒草一样滋生,即“亭之毒之”都行,“道”从不主宰、控制;还有,在“我因民果”的模式中,尽是对治自我的方向。凡此种种,在俗人们看来,简直就是“愚笨”之极。他们不仅对此根本无法理解,还做出完全相反的作为,如“生而有之”、“为而恃之”、“长而宰之”等,尽是主宰、控制、占有的举止。

②“然”,是动词,这里是“玄德”被统治者运用而起作用的意思。

智多而不教功适息翻译,不疾不徐得之于手而应于心翻译(8)

上一页1234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