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一位48岁的张先生来我们内镜中心来做肠镜,结果发现有6颗大小不等的息肉。病理结果显示部分为腺瘤性息肉。
张先生拿到报告后,忙不迭的打开手机查询:癌前疾病。
这可把他吓坏了,因为他的父亲就是直肠癌,刚去世一年多。
于是,他一脸忧虑地来咨询。
我委婉的告诉他,不必要太担心,等几天把它们切掉,然后只需要定期复查就可以了,保证你不会再得肠癌。
这才让愁眉苦脸的张先生稍稍松了一口气。
那么,
肠息肉究竟是什么东西?
如何长出来的呢?
有什么症状表现?
一定会癌变吗?怎么治疗和预防呢?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揭秘~~
肠息肉是什么东东?顾名思义,息,就是滋长的意思,通俗地说,就是肠道粘膜上长了一些多余的小肉肉,包括了肿瘤性和非肿瘤性病变。
其中有腺瘤性息肉、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家族性息肉病等。
外观也形态各异,有的大,有的小;
有的扁扁的,有的高高凸起;
有的像米粒,有的像草莓;
有的表面光滑水润,有的粗糙不平……总之吧,不管长成什么样,只要是突出肠黏膜之上的肉肉,就是息肉。
没有确定病理性质之前,统称为息肉。明确病理性质后,你可能会听到结肠管状腺瘤、直肠原位癌、结肠炎性息肉……
肠息肉是怎么长出来的?总体来说,与排便、饮食、基因、遗传等因素都有关系。
1、机械损伤和大便刺激
大便中粗渣和异物、粪便太硬,长期刺激肠黏膜上皮,最终可形成肠息肉状突起。所以经常便秘的人长息肉的几率就大一些。
2、 饮食
红肉、高脂肪高蛋白饮食等低纤维饮食与结直肠息肉有关;
所以多吃蔬菜、全谷物大有好处;
吸烟与腺瘤性息肉有密切关系;
大量长期饮酒;
3、 炎性刺激
直肠黏膜的长期慢性炎症,如溃疡性结肠炎、阿米巴痢疾、肠结核、非特异性直肠炎、晚期血吸虫性肠炎等,可以引起肠黏膜上的息肉状肉芽肿。
4、 基因突变和遗传
国内外的研究表明,腺瘤性息肉的形成与基因突变和遗传因素有密切关系。
家族性息肉病,有明显的家族史。简单的说,只要父母有一方携带突变基因,则其子女中就有一半会发生家族性息肉病。
5、年龄
结直肠息肉的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增高;在50岁以上人群检出率大于30%,而60岁以上人群则高达50%。
哪些人是肠息肉高发人群?1、家族成员中有结肠癌或结肠息肉者;
2、长期摄入高脂肪、高动物蛋白、低纤维以及油炸食品者;
3、年龄>50岁。目前由于年轻化趋势严峻,很多医生建议从40岁开始肠镜检查!
4、长期久坐、缺乏锻炼者
5、肥胖
建议上述人群每年做一次肠镜、大便隐血等检查,及时发现有癌变倾向的结肠腺瘤。
长了肠息肉会有什么症状?一般来说,巨大多数肠息肉都个头很小,不会引起症状;当长得足够大、或者出现癌变时候,才会有明显的症状。
可以这样说,超过90%的息肉没有任何症状!
所以说,它就是一个冷血的潜伏者,静悄悄地生长,等十年八年,积聚够了邪恶的力量,就会一朝发难,出现一些列症状,那时候往往意味着不好收拾了。
一般的良性息肉长大之后,最常见的症状是便血,多为鲜红色血液,血量不多,混有粘液。
血液不与粪便相混合,常附着在粪便表面。另外,腹泻、便秘、腹痛、贫血、大便次数增多、肛门下垂等也是肠息肉的症状表现。
腹痛一般出现在中腹部或者肚脐周围。大部分呈现为间歇性疼痛,在进食后慢慢缓解。
由于腹痛早期一般不会被重视,会加大之后的治疗难度。所以,出现长期腹痛的现象,应引起重视,建议到医院进行肠镜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