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
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以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道(dǎo)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和禁。《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曾子说:“了不起啊,孝道这么伟大!”
孔子说:“孝道,是上天固有的常理,大地本来的运动,人民天然的倾向。所以,这天经地义的孝道,是人民自然效法自然依靠的。效法上天懂得天理,依靠大地获得地利,自然顺乎天下人心。所以君王的教化,无需训令就可以完成;天下的政务,不靠政令就可以理顺。先王看见孝道的培养可以感化人民,所以自己首先做到孝顺父母、博爱天下,人民就没有丢下亲人不管的;自己首先做到有德有义,人民自然亦步亦趋;自己首先做到恭敬谦让,人民自然相安无事;自己首先彬彬有礼快快乐乐,人民自然和和美美;自己的好恶体现了天经地义,人民自然爱做好事不做坏事。就像《诗经·节南山》唱的:‘伟大的尹太师,人民都景仰您!’”
①经:经常,永恒,正义,意义。
体会:天地人三才,第一是天。天有经,地有义,人有行。天经、地义、人行,其中的人行,首先是人的孝行。孝行就是天经,因为孝是人的天性。
②义:正义,意义,经常,永恒。
体会:经和义都是经,也都是义。天经地义也即天义地经,所以下文有“天地之经”,也即“天地之义”,简称天意。意就是道,天意即天道。道也是性,天道天意就是天性。天也是人,天性即人性,人有天性,天有人性。天意从来高难问。
人以食为天,子女以父母为天以孝行为天,百姓以圣人为天,人人以道理为天。所以天道即人道,天人合一,天道即人心,知天即可知人,知人即可知天。所以《孝经·圣治章第九》说:“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
孔子述而不作,《孝经》只是孔子口中表达的天经地义,而《孝经》真正的作者乃是天,圣人就是天。孝经全在孝行,孝行是天地的运行,天地运行是人的天性运行,天人合一,所以《孝经》更是孔子孝行的一个展示,不能局限在孔子的文字表达。文字表达只是针对曾子的提问而来。虽然曾子是在孔子的启发之下而提问,但孔子也是适度的启发,是根据曾子当时的水平而启发,所以话语会有针对性和局限性。如果弟子的水平更高一些,受到的启发就会更多,提问就会更深,老师的回答也就更妙更丰富更深刻,甚至可能从儒家的孝行走向道家的孝行、佛家的孝行了。
天地的孝行,就是圣人的孝行,也即孝道本身的运行。凡人则可学孝、行孝,而没有孝行,或说没有完全自觉的孝行,因为人的天性是孝的,每个人本质上都是孝子,只是可能自觉不够。正如《孟子·离娄下》中孟子所说:“由仁义行,非行仁义。”是仁义在自动运行,是良心发现,天良自行,不是由人去行仁义。
“由仁义行”,相当于《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说的“自心是佛”;“行仁义”,相当于《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说的“是心作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