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悲剧读后感200字,伟大的悲剧读后感简短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08 15:46:59

伟大的悲剧读后感200字,伟大的悲剧读后感简短(1)

做一次有意义的阅读“探寻”——《伟大的悲剧》备教手记

◎金复耕

第一次读到《伟大的悲剧》,是在15年前的时候,那时读着课文着实感动了一番。记得当时是为了编写人教版《智能点拨》一书的需要而接触到教材文本的。

现在又一次与《伟大的悲剧》相遇,自然又一次为之感动。真要备课,觉得仿佛是一次新的探险,是一种新的挑战。这篇课文在2001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被安排在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是一个单元的首篇课文,是一篇精读课文。而今被安排在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仍然作为一个单元的首篇教读课文。这样重要的一篇教读课文,到底如何“教读”呢?“教”些什么?又“不教”什么?如何落实三维目标?如何对接核心素养的培养?课改已历经10多年了,真要用好课文例子来“教”好“这一篇”,还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李海林先生提出了课文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的概念。那么,这篇课文的原生价值究竟有哪些呢?我反复地阅读课文,试图找到文本之于一般读者的价值。

首先要探寻文本本身的意义。本文是为了纪念人类历史上最早到达南极点的两名科学探险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阿蒙森队和斯科特队都准备征服南极点,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争,结果是阿蒙森队捷足先登,于1911年12月14日到达南极;斯科特队比阿蒙森队晚了将近5个星期。最后,阿蒙森胜利而归,成功的旗帜永远飘扬在南极点上,而斯科特等5名冲击南极的英雄,因为南极寒冷天气的提前到来,饥寒交迫,体力不支,在返回的路上与严寒搏斗了两个多月,最后长眠在茫茫的冰雪之中。课文颂扬的是一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就题材来看,本文表现的是科学探险经历。探险过程,本身就有引人入胜的阅读价值。冲击南极这个未知世界的故事,对于人们了解南极、理解科考、感受科学探险精神,都是大有裨益的。

就文体来看,本文属于传记文学。作为传记文学,就要了解如何“以人为本”、如何记事写人等方面的特点。作者在创作时,参考了大量的原始文件资料,力求真实、细致地再现历史;同时,在尊重事实的前提下,自然会加上自己的理解和想象。这样,传记就彰显了它的文学色彩。

那么,课文的教学价值又有哪些呢?

首先,是文本阅读价值。阅读文本,先得了解文本“写了什么”。具体来说,一是要引导学生通过文本阅读了解南极世界——一个神秘世界的模样。当然,这不同于地理教学。语文阅读教学要引领学生在字里行间感受南极印象,想象南极模样。也就是说要通过阅读的方式,了解人物所处的环境、事件发生的场景。二是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表现的南极探险壮举。当然,探险过程充满激情,也充满险情,会遭遇危险、厄运,甚至灭顶之灾。因此,要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体会到科考队员遇到的艰险和灾难,体会到他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和经历。阅读时,一定要目中有人。要注意关注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激情,关注他们战胜困难的足迹,触摸他们征服自然、为国争光的志向,理解他们渴望成功又难免失败的境遇,读懂他们面对失败心有不甘的心理……也就是说,要注意读懂人物的言行,触及他们的心灵,真正理解人物的形象与精神。三是要引导学生感悟文本的教育意义。读完课文,我们不难体会到作者的写作目的。作者在文中叙写的悲剧是有意义的。从文字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的思想倾向。作者有着“不以成败论英雄”的人道主义良知。从字里行间可见,作者对于失败英雄斯科特的所作所为是十分肯定而又充满敬意的。“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这是文章的结尾,卒章显志,表达的是作者对斯科特们发自内心的敬仰。从“悲剧”中读到“伟大”是作者的发现,也应当是作者写作此文想要传达给读者的重要信息,给予读者的思想启蒙与精神力量。这就是文本的力量,就是文本阅读的思想价值。当然,实现文本的教育价值,不能空洞说教,必须让学生在文本阅读中自然生成感悟。

其二,是文体写作价值。一般来说,引导学生理解...

第三,是语言实践价值。阅读教学,仅仅停留在文本理解的层面,文本教学价值的利用是不够的。阅读教学必须借助文本阅读进行语言实践训练。语言实践就是立足文本阅读的听说读写训练,方法有很多种。如何结合文本进行语用训练,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例如,基于要点把握的复述训练、基于细节描写的赏析训练、基于关键语句的质疑思辨训练等。

那么,这篇课文从教学价值来看,还有哪些“利用价值”呢?那就是方法实践价值。基于单元教学要求,本单元重点学习浏览的阅读方式。本文有4000多字,适合用浏览的方式一目十行地阅读。因此,在阅读教学时要指导学生进行浏览式阅读训练,训练学生迅速捕捉文本主要信息的能力。当然,训练速读,要有限时要求,还要有具体指导以及检查反馈。

面对这样的一个文本,如何来实现“长文短教”呢?还是要先解决一个立场问题。文本解读、教与不教,首先要站在学生立场来取舍。专家的解读、教师的理解,不能代替学生的学习与理解。因此,教学目标的确定不仅要符合课程标准,考虑单元教学目标,还要考虑七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

基于此,本文的教学目标可确定为: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主要事件和主要人物形象,特别是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崇高品质;2.领会题目含义,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3.了解传记文学的特点,学习课文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的方法;4.学习浏览的阅读方式,提高阅读速度和能力。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常规的做法是采用板块式的活动来设计教学。

第一板块是引导自学。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简要复述故事。这个环节要提出速读的要求,比如限时10分钟,比如圈点勾画,比如捕捉信息、概括要点等。检查反馈的形式也可以是多样的,比如,比较具体复述故事,或者用一两句话概括事件主要内容,也可以要求学生填写设计好的表格,或者写出结构提纲。在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说出自己对南极世界的印象、对科考队员的印象,同时提出自己的疑问与初步思考。

第二板块是引导探究。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结合课文的重点难点,用问题引领思考探究。一般来说,要设计一两个主问题,例如作者在文中说“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其中“伟大的悲剧”该怎样理解?这个问题可分解为:“悲剧”的故事是怎样的?“悲”在哪里?“伟大”又指什么?在主问题的带动下,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斯科特一行南极科考面对的恶劣环境、痛苦遭遇,以及他们所做的顽强抗争,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另一方面,可结合学生的回答与疑问,引导学生发现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语句,进一步追问探讨。文中值得探究的语句有不少:1.“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2.“他们在那里发现的唯一不寻常的东西,不是由自然界造成的,而是由角逐的对手造成的,那就是飘扬着挪威国旗的阿蒙森的帐篷。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3.“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4.“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与其说盼望着回家,毋宁说更害怕回家。”5.“他们大家只是怀着敬畏的心情感觉到:劳伦斯·奥茨——这个英国皇家禁卫军的骑兵上尉正像一个英雄似的向死神走去。”6.“因为只有在这种从未被人声冲破过的极度寂静之中,他才会悲壮地意识到自己对祖国、对全人类的亲密情谊。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了话。”7.“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针对以上这些语句进行质疑探讨,有助于学生理解事件的意义和人物的思想,进而理解文本内涵。

第三板块是引导品味。这一环节中,要重点选择一些细节来品读理解、赏析写法。还是要把选择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打动人心的细节,朗读品味,体会人物的处境与命运、思考与选择,从而真正理解人物的痛苦境遇与伟大心灵。文中值得品读的地方主要是“可怕”的境遇、抗争的群像以及斯科特的特写。例如,角逐失败的瞬间、英雄赴死的场景、最后写作的日记等,要指导学生用心朗读品味,让他们在情感体验的同时,领会课文生动的描写。

第四板块是拓展延伸。在把握文本内容和写法特点的基础上,还得做些阅读的积累拓展。基于文本就地取材,可以拓展阅读斯科特的绝命书,与文本中“斯科特海军上校在他行将死去的时刻,用冻僵的手指给他所爱的一切人写了信”、“他希望以后会有人在他的遗体旁发现这些能证明他和英国民族勇气的日记,正是这种希望使他能用超人的毅力把日记写到最后一刻”等语句相关联,通过联系阅读,深刻领会斯科特那种生命不息写作不止的超人形象,领会他的伟大胸怀,理解他坚持写日记的贡献及其意义。当然,也可以拓展联系人类科学探索中的其他一些“伟大的悲剧”,联系思考,深化对于文本的主题理解,从而理解这类“悲剧英雄”对于自然探索和科学进步的开创性意义和历史性贡献。此外,还可拓展阅读南极探索的百年进程,领会科学探索的前行脚步,激发学生科学探索的兴趣和动力。在拓展阅读的基础上,布置学生写读后感受,应当是不错的选择。甚至,还可让学生模仿感动中国颁奖词,为“斯科特们”写写感动人物颁奖词。这样,既是深化理解的需要,也是语言训练的抓手,可谓一举两得。

这样的板块设计,似乎每篇课文的阅读教学都可以套用。究竟如何尊重文本特点,体现文本特质,有创意地设计教学呢?除此之外,文本的阅读教学是否还有更好的切入口呢?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结合文本题材、体裁特点,立足课文题目与文本内容,是否可以尝试基于语用习得的教学设计呢?

当然,引导学生预习课文也是必要的环节。在此基础上,就引导学生做“思考探究”和“创意表达”。

首先,是思考探究。本文的教学主要有两方面的问题值得探究学习:

探究之一:课文节选自《夺取南极的斗争》,节选部分改为《伟大的悲剧》,你认为哪个题目好?

要探究这个问题,先得做些铺垫。就是请同学们分别以“夺取南极的斗争”和“伟大的悲剧”为话题复述课文内容。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比较理解:《夺取南极的斗争》侧重于两个科考探险队之间的争夺,重心落在课文的开头部分;《伟大的悲剧》既包括斯科特一行争夺第一的失败,也包括他们征服自然的失败。通过复述训练,让学生体会到选材与题目的关联。然后,请同学们再来看《伟大的悲剧》这个题目,要求同学们联系文本来体会“伟大的悲剧”的含义,找寻“悲剧”的因素及其“伟大”的意义。这一环节,可以引导学生读出事件本身的“悲剧”,读出人物的“伟大”以及事件意义的“伟大”——这次科考探险的意义“在一切时代都是伟大的悲剧”。当然,探究思考的过程要倡导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理解文中含义深刻、意味深长的语句,理解作者对于探险悲剧的正确看法、对于失败英雄的正确态度,让学生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

这样,从探究题目入手,通过训练速读、复述、比较分析、联系思考、寻找依据、反复印证,整体把握课文的基本内容和思想感情。

探究之二:课文在创作时,参考了大量的原始文件资料,最明显的是运用了不少日记。作者是如何运用日记再现“真实”,表现形象的呢?

这个环节需要做两件事:

一是找出引用的日记,读出日记的密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梳理日记信息,猜读日记内容。例如,1912年1月16日的日记,是怎样的呢?当然,先得找到引用的日记:“历尽千辛万苦,无尽的痛苦烦恼,风餐露宿——这一切究竟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这些梦想,可现在这些梦想全完了。”这段日记真实地表现了斯科特们此时此地的心境。从引用的日记文字中,还能读出什么呢?由此推测,那天的日记一定是记述了斯科特一行向南极发起最后冲刺的情形,从清晨出发时的焦急、兴奋,到中午发现有人捷足先登时的失落、郁闷……这样,阅读课文内容,从日记中读出人物的思想情感密码,可以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体会文本内容的真实性。

二是对比日记的使用,读出作者的“创作”。教师还可以引入日记资料与文本内容做些对比,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合理想象。例如,将斯科特的两则日记与课文相应片段对比阅读,可以体会作者的“创作”手法。

2月1日,星期四

一天大部分时间都在艰苦跋涉。用4小时45分走完了8英里。晚上8点我们还在走。我们只在12月29日才草草吃过一次午饭,当时离开补给站才一星期。按一天三顿计算,我们手里还有8天的粮食,到达下一站应该是没什么问题的。埃文斯的手指头现在情况很糟,掉了两个指甲。是冻伤……

2月17日,星期六

今天情形很坏。埃文斯睡足一觉以后显得好些了。他像往常一样说自己一切正常。他还是走在原来的位置上,但半小时后他弄掉了滑雪板,不得不离开雪橇。路面情况极为恶劣。后来我们停了大约1小时,埃文斯跟了上来,但走得很慢。半个小时后他的鞋又丢了,我们站在纪念碑岩半腰眺望埃文斯,后来又扎下帐篷吃午饭。饭后埃文斯还是没露面,我们四处张望,看见他在离我们很远的地方。这下我们警觉起来,四个人一齐往回滑去。我第一个来到这个可怜的人身边,被他的样子惊呆了。他跪在雪地上,衣装不整,手套没了,手上结满了冰凌。他眼里射出疯狂的目光。我问他出了什么事,他慢慢地说他也不知道,只说他觉得自己一定是昏过去了。我们扶他站了起来,走了两三步他又倒了下去。他完全被冻僵了。威尔逊、鲍尔斯和我回去拖雪橇,奥茨留在原地照顾他。我们回来的时候,埃文斯失去了知觉。我们把他抬进帐篷后,他依旧不省人事。午夜12点30分,他平静地死去了。

课文中是这样写的:“然而,人的勇气终于渐渐地被大自然的巨大威力所销蚀。这里的自然界是冷酷无情的,千万年来积聚的力量能使它像精灵似的召唤来寒冷、冰冻、飞雪、风暴——使用这一切足以毁灭人的法术来对付这五个鲁莽大胆的勇敢者。他们的脚早已冻烂。食物的定量愈来愈少,一天只能吃一顿热餐,由于热量不够,他们的身体已变得非常虚弱。一天,伙伴们可怕地发觉,他们中间最身强力壮的埃文斯突然精神失常。他站在一边不走了,嘴里念念有词,不停地抱怨着他们所受的种种苦难——有的是真的,有的是他的幻觉。从他语无伦次的话里,他们终于明白,这个苦命的人由于摔了一跤或者由于巨大的痛苦已经疯了。对他怎么办?把他抛弃在这没有生命的冰原上?不。可是另一方面,他们又必须毫不迟疑地迅速赶到下一个贮藏点,要不然……从日记里看不出斯科特究竟打算怎么办。2月17日夜里1点钟,这位不幸的英国海军军士死去了。那一天他们刚刚走到‘屠宰场营地’,重新找到了上个月屠宰的矮种马,第一次吃上比较丰盛的一餐。”

通过对比阅读,学生不难发现作者对于日记资料的运用是巧妙取舍的,对于埃文斯这人,日记里写到了手指冻掉了两个指甲、弄掉了滑雪板、离开雪橇、鞋又丢了、跪在雪地上、衣装不整、手套没了、失去知觉等一系列细节。而作者在课文中只写了他精神失常、痛苦而死的细节,并且猜测了他发疯的原因。笔墨更加集中凝练。再者,作者在课文中强调了大自然的巨大威力,描写了五个勇敢者的处境,为埃文斯的跌倒致死渲染了环境,做好了铺垫。日记里还写到另外四人对于埃文斯的帮助和照顾,“威尔逊、鲍尔斯和我回去拖雪橇,奥茨留在原地照顾他”“我们把他抬进帐篷”等,而作者在课文中则略去这些细节,重点写了斯科特一行人面对失去知觉的同伴的两难选择和矛盾心情:“对他怎么办?把他抛弃在这没有生命的冰原上?不。可是另一方面,他们又必须毫不迟疑地迅速赶到下一个贮藏点,要不然……从日记里看不出斯科特究竟打算怎么办。”这些语句充分表现了他们当时的痛苦无助的处境、无可奈何的心情。特别是文段的最后一句,作者有意强调埃文斯死去的那天他们刚刚走到“屠宰场营地”,重新找到了上个月屠宰的矮种马,第一次吃上比较丰盛的一餐,这更增添了事件的悲剧气氛,让人读了更加揪心、痛惜。

这样的比较阅读,不仅能加深学生对于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对于人物形象的把握,而且能借助比较分析,引导学生真切感受到作者基于真实依据的合理想象的内容。同时,能让学生具体体悟作者在叙述描写中加上合理理解和想象的创作手法。

其次,是创意表达。就本文来说,基于文本细读的语言表达训练可以从两方面来入手:

训练之一:猜写书信。课文第2段写道:“它的占领者还在这里留下一封信,等待着这个不相识的第二名的到来,他相信这第二名一定会随他之后到达这里,所以他请他把那封信带给挪威的哈康国王。”这封信的内容是怎样的呢?文中没有写,可以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猜想一下,把它写出来。此处补写内容,意在让学生体会第一个征服南极的人的业绩和心境,同时更客观地理解斯科特屈居第二的“失败者”的心境,理解他接受信使任务的勇气和作为“见证人”的伟大人格。

课文第12段写道:“斯科特海军上校在他行将死去的时刻,用冻僵的手指给他所爱的一切人写了书信。”文中没有引用书信内容。请同学们联系斯科特当时的处境,以他的口吻给阿蒙森写一封信。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文本内容的理解,还可以考察对于人物形象的把握。

最后,拓展阅读课后摘录的斯科特给英国公众的一封信的片段。引导学生补写省略部分的内容,让学生再一次感受斯科特们所遭遇的厄运,感受他们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勇往直前的精神,以及对于家人的无限深情。

这样,基于文本的读写结合,拓展了文本信息的内涵,既是一种变式阅读,也是一种表达训练,还是情感态度的熏陶。

训练之二:说出评判。读一篇课文,教师一定要引领学生在文本中多走几个来回。对于课文的阅读,不仅要读懂文本的内容,还得要读懂作者的态度,更要读出自己的看法。阅读本文,可以引导学生探讨人们对于“失败英雄”的认识。比如,可以设计一个系列问题:对于斯科特们南极探险的失败,斯科特是怎么看的?出手营救的探险队是怎么看的?英国国王是怎么看的?作者茨威格是怎么看的?你又是怎么看的?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意在引起学生对于“悲壮”“崇高”的认识,对于探险意义、生命价值的理解,让学生在增长见识的同时,升华思想情感。

(金复耕 特级教师)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