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就来看一下当时的历史环境。楚国独霸南方,是中原诸侯的“全民公敌”,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原诸国之所以结盟,就是为了抵制楚国北上。秦国和晋国在闹饥荒,两个大国在打得不可开交。郑国已经沦为墙头草,鲁国国力衰微,齐国已经陷入内乱。有实力能称霸中原诸侯国的,几乎就只剩宋国一个了。
宋襄公的机会,就是这么神奇地出现了。
站在历史的节点上,笔者认为,此时的宋襄公有两条路可以走:其一,继承齐桓公的衣钵,利用此时已达到顶峰的名望,继续尊王攘夷,坐上联盟霸主之位。其二,趁着齐桓公刚死,之前的霸主齐国陷入内乱,北方中原各国又自顾不暇,宋襄公可以趁乱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用“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方式,冲破当初周公旦给宋国套上的枷锁,增强自己的实力。
但万万没想到,宋襄公选择了第三条路。他选择了学习齐桓公建立联盟的方式,但是没有沿用之前“尊王攘夷”的政治口号,而是提出了一个新的政治纲领——“仁义”。目的也不仅限于当联盟霸主,而是要复兴商朝!
我们不能说宋襄公如此选择就是错的。此时的宋襄公声望达到顶峰,如果他再能够把“仁义”表现到极致,他就可以凝聚人心,复制当年周文王、周武王的奇迹也不是不可能。
而且在当时“仁义”应该也有一定市场。就连太史公司马迁都高度评价了宋襄公,更不用说当时的人们了。宋襄公用“仁义”做号召,与当时的世道崩坏形成鲜明对比,把所有人都带回之前的纯真年代,建立一个理想“尊礼守法”的新商朝。
应该说这是一个方法,不仅当年周文王就是这么*,甚至后来还有人用这个方法成功过,这个人就是王莽。西汉末年,王莽用其无与伦比的德行,征服了所有人,让所有人都相信他会带领人民走向乌托邦。于是,王莽在所有人的欢呼声中,当上了皇帝。
但历史的发展方向并不相同,宋襄公的方法可能具备一定的可行性,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宋襄公没有实施这个方案的能力。
【原文2】
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
【白话2】
宋国人和楚国人在泓水交战。当宋国人已经摆好了阵势,而楚国人还没有完全渡过河的时候,司马说:“对方兵多,我方兵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完全渡过河的时候,请下令攻击他们。”宋襄公说:“不可以。”当楚国军队已经全部渡过了河,但还没有摆成阵势时,司马又把请求下令进击的话告诉宋襄公。宋襄公还是说:“不可以。”等楚国人已经布完了阵势,宋国人才发动攻击,结果宋军大败,宋襄公伤了大腿,门官被歼灭。
楚宋怎么打起来的?在定下基本方针之后,宋襄公开始了他的行动,第一步就是会盟。他先搞了一次小的,试了试水。但不得不说,宋襄公的水平差齐桓公太远了,第一次会盟就开始丢人现眼了。
宋襄公扣押了滕宣公,又邀曹、邾两国在曹南会盟,而后,又命邾文公把鄫国国君当作祭品押到睢水郊外去祭祀,想借此来威胁东夷臣服。同年秋天,宋襄公又因为曹国不服,发兵包围了曹国。
可以说,宋襄公的行为与他号召的“仁义”并不相符。
宋襄公选择用“仁义”作为口号去复兴商朝,不是说不可能,但是难度非常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