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政治不正确,齐桓公能当霸主是因为“尊王攘夷”,因为“尊王”才能让大家团结在一起,大家还是在一个锅里吃饭的。但是你宋襄公的目的是“反清复明”,要把“饭锅”掀了,重新分配,那这帮诸侯们为啥跟着你啊?
其次,你要用“仁义”复兴商朝,你就得比周人更加仁义,你不能让别人挑出来一点毛病,这样才能让人觉得你确实比周人强,那些怀念从前的人才会死心塌地的跟着你。一旦你的“仁义”出了问题,那么就失去了立身之本。
其他诸侯们看清了他的底色。同年,陈穆公邀诸侯重修齐桓公之好,于是陈、蔡、楚、郑等国在齐国结盟,人家直接自己玩去了。
宋襄公旁边的子鱼看出来问题了,劝宋襄公说:
小国争盟,祸也
那意思就是说,咱们没这个能耐,还是消消停停的猥琐发育吧。但是宋襄公不听。
过了两年,宋襄公又组织会盟。这次声势比较浩大,齐孝公和楚成王都来了。但是在会上,宋襄公自顾自地以盟主自居,混然不把齐孝公和楚成王放在眼里。而且还擅自决定同年秋天要在盂地再组织一次会盟,宋襄公是真觉得自己是“仁者无敌”了。
在秋天会盟之前,子鱼劝宋襄公,带点军队防身吧。宋襄公说:“我仁者无敌,怎么能不讲信用?”其实严格来说,宋襄公并没有错,因为他要做给天下人看,“仁义”是有用的,如果带了兵,那就是不相信“仁义”的作用,那就是在否定自己。
到了盂地会盟之时,齐孝公干脆就没给面子,没到场。倒是楚国带了一帮小弟陈、蔡、许、曹、郑等着宋襄公。这回楚成王可没给宋襄公台阶下,直接就给宋襄公绑架了。并且发兵攻伐宋国,直接就打到了都城之下。
楚国的这次伐宋,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这让天下人看到了后来的历史走向——“仁义”有个屁用?还不是被我打得屁滚尿流,你们这套已经老掉牙了,以后就是强者为王的时代了,不要再抱有幻想了。
以“仁义”为立身之本的宋襄公,不仅被绑架了,还差点被灭了国。在这个背景下,他必须要反击,宋襄公选择攻打楚国的小弟郑国,楚国再一次伐宋以救郑国,双方在泓水开战。
对于宋襄公来说,他不仅要反击,而且还要以“仁义”的方式反击,要用正大光明的方式击败楚国。他要站在巧取豪夺的楚国的对立面。这样,他的政治口号才可以继续喊下去。就算是输了,天下人也会为他感到惋惜,他也就“不算输”。而且退一万步说,宋国就算玩阴谋诡计,也打不过楚国,倒不如输得体面一点,还能赢得天下“仁义”之人的尊重。
基于以上背景,我们才会看到《子鱼论战》中宋襄公不趁人之危攻击楚国军队的画面。
客观地说,我们不能说宋襄公是愚蠢的。如果他选择“趁人之危”,那么他会失去“仁义”这个安身立命的根基。失去了这个根基,接着就会失去多年来积攒的那些支持宋国的力量。失去了那些力量,楚国随时都有可能将宋国一口吃掉。而他选择了“仁义”,就算这一仗输了,以后还有发展的空间和余地。毕竟谁也没有想到宋襄公会在这场战争之后的第二年就死了,这本就是始料未及的。
【原文3】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白话3】
国人都责备宋襄公。襄公说:“君子对已经受了伤的人,就不再伤害他;也不俘虏那些老人。古代打仗,不攻击处于险阻狭隘地方的敌人。我虽然是亡了国的商朝的后裔,但仍然不攻击还没有摆好阵势的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