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对于宋襄公来说,最伤心的并不是打了败仗,而是国人都在谴责他。
在宋襄公的眼里,他所坚持的“仁义”应该是众望所归的,应该是所有人都会理解并坚持的。他万万没想到的是,世道已经崩坏成了这个样子,国人已经没有人坚持“仁义”了,反而都在怪他为什么那么SB。他的理想信念也随之崩塌了。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早已经回不去当年的样子了。但是宋襄公依然坚持着自己的理念和政治口号,以及用“仁义”复国的决心。
所以宋襄公才会说:
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虽然他已经知道了希望渺茫,但已经在坚持。我们可以说他是不坚持不行,也可以说他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是对理想信念的执拗。
【原文4】
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
【白话4】
子鱼说:“您不懂得战争。强大的敌人因处于狭隘的地方而不能列阵,这正是上天在帮助我们。乘敌人处于险阻的地方而攻击他们,不是很好吗?这样还担心不能取胜呢。
况且现在那些强劲有力的人,都是我们的敌人。虽然碰上的是老年人,能俘获的也要把他们抓过来,对于那些头发花白的人还有什么顾忌呢?使将士知道什么是耻辱,教给他们怎样打仗,目的就在多*敌人。
对于那些受伤未死的敌人,为什么不可以再*伤他们?如果是不忍心再*伤他们,那就不如一开始就别*伤他们;如果是不忍心*伤头发花白的敌人,那就不如屈服。
凡是军队,都要选择有利的时机而行动,鸣金击鼓是为了鼓舞士气的。乘敌人处于险阻狭窄的地方时,我们发动攻击,完全是可以的。我们的声势盛大,斗志昂扬,乘敌人处于混乱的状态,而击鼓进攻,也完全是可以的。”
理论创新春秋时期是一个多元化的变革时期,各种理论创新层出不穷,社会发展是日新月异。子鱼就批判了宋襄公的“迂腐”,认为宋襄公固守礼法,不跟随时代潮流是大错特错的。
子鱼认为,在当时的“现代战争”之中,趁人之危是值得提倡的,那是上天给我军的机会。
*死俘虏也是可以的,谁让他是我们的敌人。
士兵的职责就是*敌,要打就打歼灭战,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以前那贵族之间的“运动竞赛”式战争已经过时了。
同时提醒宋襄公,快放弃你那不切合实际的想法吧,别想着复兴商朝了,赶紧老老实实的发展自己的军事实力吧,以后就是“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时代了,现在没有人在讲“仁义”了。你要认清现实,时代已经发展到这样了,再也回不去了。
后续宋襄公死了之后,宋国再无安身立命的基石,从此一蹶不振,遂降服于楚,终春秋战国,宋地沦为诸强征伐之战场,生灵涂炭。
如果宋襄公是“蠢猪”的话,那么为什么宋襄公活着的时候,宋国可以争霸。宋襄公一死宋国就任人宰割了呢?
有人说,就是因为宋国泓水之战打输了,遗祸后人,所以宋国才不行了的。
我不同意这种说法。在春秋初期,楚国的实力一直就很强大,而且一直就想北上发展。宋国是楚国北上的第一站,一直就有吞并之心。为什么非得等宋襄公死了,才去吞并宋国呢?
唯一的理由就是——消灭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