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及的核心理念常见有素养教育,“儿童中心论””DBAE"美术教育理论,“多元文化观点”,“社会文化教育法”,“支架式美术教育法”,这些是国际或国内公认的,有理论体系的一些理念——关于美术教育理念方面,很多美术老师都很模糊。比较主流的几个,本文一一说明一下。
教育理念,理念这词比较务虚,其实就是关于教育方法的观念。选择何种教育方法,和老师背后的观念一定是相吻合的。打个比方——
- 教法1-让孩子随便画,不教——儿童中心论
- 教法2-图形联想绘画——没有相关理论支撑的教学观念,将想象力做为课程的重点,并把想象力的启动方式,局限在某类图形的基础上。
- 教法3-创意美术——现在许多儿童美术课基本都叫创意美术,中间的区别比较大。我所了解的这种教学方法共性是“一致努力增强作品的表现力”。教学观念我的个人理解是“家长中心论”和“以老师审美引导儿童审美”。
- 教法4-线描——这适合5岁以上的孩子,无论是点线面构成的装饰线描【黑白装饰画】,还是以儿童速写为主体 创意美术表现,核心观念还是“造型”为基础。
一、我国的素养教育理念
美术素养教育即当今中国美术教育的核心理念,它强调的是人文精神,审美,技能,兴趣,创造性的融合。大家可以留意一下相关的文件——
- 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的发布,就奠定了新时代下中国教育的核心理念——素养教育。美术做为其中一个学科,当然也是在核心素养教育的指引下发展。
- 2017年教育部正式公布了《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这标志着中国基础美术教育正式走进核心素养时代。美术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包括“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它们之间各具意义,但又有所交集。
-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总体目标中提到初步形成大中小幼美育相互衔接……的现代化美育体系。构建科学的美育课程体系中提到——科学定位各级各类学校美育课程目标。
因此,不难看出,幼儿美术的理念是在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向下延伸。
国内“核心素养”理念与是各种现代教育理论的集合,强调学习经典,强调多元文化,技能。在大体框架上和《美国视觉艺术标准》《新西兰标准》核心观念是基本相同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另外强调了通过学习中国传统经典艺术,建立民族自信心。
以此为标准,目的的各类儿童美术课程并不能全面的支撑这一理念。
二、儿童中心论
儿童中心论是杜威于120年前提出的育儿理论,国内儿童中心论代表为叶圣陶老先生。这一理论核心是“反对儿童久坐静听式教学”“以兴趣为中心”。这些理论时至今日也是儿童教育的基础。但将”儿童中心论“等同于"快乐教育“”让孩子随便画“”不教“,这显现是误读。
举个例子,叶圣陶先生语文教育中体现的审美理念是:主张青少年大量阅读优秀作品,对作品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字,词,句,段不要轻易滑过。阅读欣赏时要驱遣自己的想象,培养丰富语感,在优秀作品中接收美感经验。——这同等适合于美术学科的儿童教学,即对经典的学习欣赏,学习美术学科的七大元素,如线条,形状,色彩等。
儿童中心论于100多年前提出,在当时的教育界无疑于在中世纪告诉人们,地球是圆的。
儿童中心论这在当时是划时代的,在现代,只是一个教育常识。任何儿童美术课程,将这一理论,甚至是误读的这一理论做为美术教育理念,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兴趣远不止于让儿童画熟悉的,可爱的事物,要支撑起持续的兴趣,一定包括“能力的成长”、“多材料的接触”、“新知识(我知道妈妈所不知道的事)”“家长和老师的评价方法”等等,是一个体系的支撑。
三、社会文化教育法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是每个幼儿教育者都认可的理论。
他提出的社会文化教育法,对当代艺术教育产生重大的影响。社会文化教育方法证明,儿童与更有经验的同龄人和成人,分享艺术活动对于促进儿童在视觉艺术方面的发展非常重要。即儿童获得精心设计的,有目的的教学,经典的美术主题学习,以及与老师和同龄人的互动,将更好的促进艺术技能和知识的发展。
还在纠结儿童美术课究竟是教还是不教的老师们,可以重点研究一下这一理论。
个人认为社会文化教育法是“美术核心素养”的理论支撑之一,都强调儿童对经典艺术的学习,技能,有目的的教学。
四、支架式美术教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