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京雄城际铁路雄安站(2023年6月2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朱旭东 摄
从空中俯瞰,形似“青莲滴露”的雄安站,就像荷叶上的一滴露珠,镶嵌在雄安新区昝岗片区。它也是一座智能、绿色的车站,车站设置了“智能大脑”,站房椭圆形屋顶是一座光伏电站,铺设了4.2万平方米光伏板,年均发电量可达580万千瓦时,每年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500吨,相当于植树12公顷。
站在雄安城际站调度指挥中心平台上眺望,眼前的场景令人震撼:中国华能总部项目、中国中化大厦项目正在进行主体施工。设计结构高度150米、具有白洋淀特色“金芦苇”造型的中国中化大厦,是雄安新区最高建筑之一,其八角形的造型拼接面多,钢结构外框柱是倾斜的,每一层楼面积、结构都不一样。
蓝天白云下,水平延展的屋顶,犹如平摊开的书页。启动区这座颇具中国风的图书馆外立面上,一片片竖向梭形百叶,以简牍为意象,而且是可调节的遮阳装置,可随着阳光转动,自动调节室内光线。
“雄安新区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以几近‘苛刻’的态度深化建筑设计,打造时代精品。”雄安大学园图书馆设计师白石说。
“雄安新区在七年时间内取得的成就令人钦佩。”瑞士绿色建筑协会董事迭戈·萨尔梅隆近日实地考察了雄安新区多个项目。他表示,全长24.8公里的起步区东西轴线项目给他留下深刻印象,这是一个业态涵盖高铁、地铁、办公楼、商业、地下管廊的项目,很多新技术、新材料应用其中,低碳理念非常了不起。
雄安新区商务服务中心(2023年12月1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关于雄安新区规划和发展的介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我决定亲自来看看。”萨尔梅隆说,雄安新区可以被视为一个“城市实验室”,很多创新项目可以在这里得到应用,期待未来与雄安开展相关合作。
雄安新区在大规模建设过程中,同步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构筑新时代宜业宜居的“人民之城”。
“在打造人民之城的过程中,文化起着牵引作用。这些层出不穷的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以文化人,带动村民转市民,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感。”雄安新区容西管委会综合办公室干部王一琳说。
王一琳说,社区特别重视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通过讲座、课堂、非遗展演、小剧场、合唱、书画、声乐、诗歌等一系列活动,把群众组织起来,让他们慢慢熟悉城市生活。
雄安新区在规划建设中,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存的同时,也格外注意保护当地群众的家园情感记忆,让新城市有老场所,群众能“记得住乡愁”。
作为新建片区,容东片区一座座崭新建筑物拔地而起。绕过充满现代气息的雄才大厦后,又仿佛穿越到另外一个世界:古风古韵的戏台、庭院、连廊呈现眼前。南文营村村民文占民家的老槐树,依旧在原址傲然挺立。
安新县乡愁老物件库房里,不仅存放着独具白洋淀特色的传统渔具、农具,还保存着为数不少的雕花老式木门窗、柱顶石、青石板等房屋建筑构件。据介绍,新区采取乡愁遗产构件保护性拆除,把不具备整体保留价值的乡愁遗产,由专业拆除队伍把砖雕、青石板、老砖等有价值的建筑构件小心拆下,用于新区未来建设。
雄安新区郊野公园中青砖灰瓦的“金玉璞家老宅”,明朝义士、“容城三贤”之一的杨继盛的祠堂,都被妥善保护起来,并与新区新风貌和谐地融为一体。
保护好文物古迹,保护好传统街区,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雄安新区在建设中,遵照古树不挪、古建筑不拆、古牌坊不搬的原则,让新城市有老场所,让老百姓记得住乡愁。
行走雄安街头,无人驾驶公交车来往穿梭,智能井盖、智慧路灯投入使用,科技赋能动力澎湃;3公里进森林,1公里进林带,300米进公园,生态画卷逐步呈现;“步行5分钟送孩子到幼儿园,10分钟到菜市场、小学,15分钟到医院、中学”的惬意生活圈正在逐步实现……
在丰厚的历史遗存之上,中国式现代化的“雄安场景”正在徐徐展开。
1月17日,在雄安新区一家咖啡店内,AI机器人在制作咖啡。新华社记者 王晓 摄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