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苏轼阅读答案,鹧鸪天陆游阅读理解及答案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09 22:23:48

1.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

[宋]戴复古①

袖剑飞吟。洞庭青草②,秋水深深。万顷波光,岳阳楼上,一快披襟。不须携酒登临。

问有酒、何人共斟?变尽人间,君山③一点,自古如今。

[注]①戴复古:南宋诗人,生活在南宋王朝偏安一隅,苟且求存的时代。②青草:湖名,是洞庭湖的一部分。

③君山:山名,位于洞庭湖中。

(1)词的上片中作者产生“快”情的原因是什么?

(2)词中划线的句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胙者袖剑豪游,登楼壮观天地,不仅有清风助兴,更由于碧深秋水、万顷波光和壮阔景象的感染。

(2)对比(或象征等)手法。“变”与“不变”对比。或君山是诗人的象征。远眺君山,渺小一点,但如中流砥柱,

历经沧桑,永远挺立。表达了作者收复中原的坚定志向、终生不渝的爱国情怀。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南柯子·忆旧

仲 殊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①?

【注】①家:句末语气词,加强语气。

(1)这首词的上阙在写景时用了哪些技巧?试结合诗句分析。

(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你的依据分别是什么?

答案 (1)①写景采用了远近结合的手法。“十里青山远”是远景,“潮平路带沙”是近景;②用了视听结

合的手法。前两句诗是视觉的描写,“数声啼鸟”是听觉的描写。③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数声啼鸟怨年

华”一句其实是表达作者内心的愁怨。

(2)①抒发了作者年华易逝,青春易老的忧伤之情。“数声啼鸟怨年华”一句可以看出这一点;②抒发了作

者天涯飘泊的厌倦之情,“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一句可以看出;③抒发了作者故地重游既喜悦又感慨的复

杂心情,“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写的是词人站在荷塘边,突然想起来原来有一年,也是

这个时候,他到过此地,在附近的酒家买酒喝,并乘着酒意还来观赏过荷花。他禁不住向着塘里的荷花问道:

“荷花啊,你还记得那年买酒喝的那个醉汉么?”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千秋岁引

(宋)王安石

别馆寒砧,孤城画角,一派秋声入寥廓。东归燕从海上去,南来雁向沙头落。楚台风②,庾楼月③,宛如昨。

无奈被些名利缚,无奈被他情担阁④,可惜风流总闲却。当初谩留华表语,而今误我秦楼约。梦阑时,酒醒

后,思量着。

【注】①此词是王安石推行新法失败后的晚年作品。 ②楚台风:典出宋玉《风赋》,楚王游于兰台,有风然

而飒至,王乃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 ③庾楼月:典出《世说新语•容止》,庾亮在武昌,与诸佐吏殷

浩之徒上南楼赏月,据胡床咏谑。④担阁:耽搁。

(1)本词上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请对此加以概括。

(2)本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联系全词作简要分析。

答案 (1)上片借“角声”“燕”“雁”等意象,描写了一幅凄清、冷寂、哀伤的秋光图。

(2)①久客异乡、思盼归家但又身不由己的思绪。旅舍客馆令羁身异乡的客子心中抑郁,砧上的捣衣之声

成了离愁别恨的象征,“角声”“燕”“雁”都寓有久别归家之意。②倦意官场(或被名利所缚)。“无奈被些

名利缚,无奈被他情担阁”名缰利锁,缚人手脚,世情俗态,耽搁自在生活。③借对昔日欢会、空负情人期

约的描写,表达对无拘无束的百姓生活的留恋与向往之情。其深层借以抒发自己对政治的厌倦之情。④历经

沧桑后欲寄情山水(或:心归自然)而不得的痛苦之情。欲在景中寄托情感而不得。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御街行 范仲淹

纷纷堕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1)请简要分析上阕景物描写的特点。

(2)本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其抒情手法。

答案 (1)①动静结合。“坠叶”为动,明月是静。

②以声衬静。落叶的细碎之声,使夜的寂静特点更加突出。

③从视觉、听觉等多个角度对景物进行描写。

④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如练”的比喻使月光的洁白、静谧跃然纸上。

(2)写秋夜离人相思之情。

①间接(借景)抒情:词的上阕在秋夜寒寂静的画面中寄寓了词人深切的怀人之情。(或借人物描写抒情,

词的下阕通过描写主人的愁意、愁容、愁态,刻画了一个因思人而深夜难眠的人物形象。)

②直抒胸臆。词的下阕“酒未到,先成泪”“谙尽孤眠滋味”等,直接表达了主人公的忧愁。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南歌子 

贺 铸

疏雨池塘见,微风襟袖知。阴阴夏木啭黄鹂。何处飞来白鹭、立移时,

易醉扶头酒,难逢敌手棋。日长偏与睡相宜。睡起芭蕉叶上、自题诗。

  注:贺铸,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但他秉性刚直,不阿权贵,一生屈居下僚,郁郁不得志。

(1)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结合内容作简要分析。

(2)词的下片一连写了士大夫消夏乐闲的哪四件生活琐事?在作者笔下,这些事似乎都有一种和韵事格格不

入的苦涩味,与上片大异其趣,请简要分析。

答案 (1)上片描绘出一幅闲适恬淡、生机勃勃的夏日风景图。词人独立庭院,点点疏雨在池塘中留下了微微的涟漪,轻风拂面而来。周围树木成阴,枝头上黄鹂婉转啼鸣,一只不知从何处飞来的白鹭,落在池畔,迟迟不愿离去。词人观疏雨、沐轻风、听黄鹂、友白鹭,怡然自得,其乐陶陶。

(2)写了饮酒、下棋、睡觉、题诗四件生活琐事。饮酒而“易醉”,下棋而敌手“难逢”,字里行间蕴含

着的仍然是一种百无聊赖的心绪;夏日长长,无所事事,最适合于睡觉,作者自我解嘲;睡起题诗,则只能

“自题”自赏,自取其乐。透露着作者孤寂落寞、知音难求的情怀和无所事事、壮志难酬的痛苦。

6.阅读下面的词,回答问题。

滴滴金梅 孙道绚

月光飞入林前屋。风策策,度庭竹。夜半江城击柝声,动寒梢栖宿。

等闲老去年华促,只有江梅伴幽独。梦绕夷门旧家山,恨惊回难续。

注:孙道绚,中原人,盛年孀居。在金兵南下之际,她同李清照一样,“漂零遂与流人伍”,流徙江南,只身

寄居一室。

(1)上阕中有一个字用十分形象,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从全词看,作者传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 (1)“飞”字用的传神。从视觉方面着笔。透过窗棂看到月光透过林梢,穿入小屋,写出了不眠者眼

中的月光情态,境界极佳。

(2)词中表达了词人处于离乱寡居之中,恋旧居、爱旧国的思想感情。上片写作者所处环境,由客观事物象

征作者的心态,下片深入刻画词人内心世界.抒发出怀念国都的思想。

7.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临江山

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①陈与义,北宋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金兵攻占汴京后,作者辗转逃亡到当时南宋朝廷临时所在地的浙江绍兴。一个夜晚他登上小阁楼,有感而发,填写了这首词。

②长沟:大河。

(1)①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词以回忆洛中旧游起笔,首句写聚会英才,作豪爽语,为全诗奠定悲壮的基调。

B.“长沟流月去无声”一句,造语更为生动、奇巧,巧妙地唱叹出令人难忘的往事。

C.“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写良辰美景,赏心乐事,画面清丽,宛如目前。

D.“二十余年如一梦”,既指洛中旧游之美如梦,也指国破家亡带来的空幻之感。

②结合全词,试分析“闲”字流露出的词人的情感。

(2)陈与义这首词和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一词都表现了北宋灭亡,逃亡江南的人生经历,请比

较鉴赏两首词在抒写沦亡之苦时手法的不同。(200字左右)

答案 ①A(上片确有豪酣之气,但全诗主要是借今昔对比抒发怅惘之情。“奠定全诗悲壮的基调”一说有误)

②词人在作品开头回顾了往日豪酣欢乐的生活,而现在只剩此身,这个“闲”字正表达了流 亡中的孤独和对北方故土的怀念之情;词人面对山河破碎的现实,无可奈何,这个“闲”字看似悠闲,实则是历尽磨难的自我解脱。

(2)陈词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上片写昔日群英聚会,月下弄笛,长夜畅饮。这种快乐不仅来自朋友的欢

聚,也来自故土洛阳的美景,与眼下一人流亡对比,愈发加重了词人此刻的惆怅和怀念,抚今追昔,徒增伤

感。而李词则善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来抒写国破家亡的伤感。比如“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大雁南

飞,只因为是从北而来,就觉得是老朋友,刻画了独在异乡的忧伤,“梧桐’’树下点点滴漓的“细雨”,表现

出诗人的孤独和凄凉。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八声甘州 寄参寥子

苏轼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它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1)词中记述了诗人与参寥的哪些交游活动,请加以概括。

(2)“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一句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请分析其表达作用。

(3)下片蕴含了词人什么思想感情?

答案 (1)答题要点:观钱塘潮,赏游西湖春景。

(2)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物象变化快的特征,表现诗人对世事沧桑变化 的感慨和对友人的依依惜别

之情。

或:比喻。以潮涨潮落喻人世的聚散离合,表现诗人对世事沧桑变化的感慨和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3)表达了对与参寥在杭州的交游生活回忆和留恋之情,对友情的珍惜,以及离别之际对参寥的劝慰和自

我安慰之情,表达了自己归隐超脱的心志。(依依惜别之情,对来年再聚的期待之情)

9.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红蕖,红荷花的别名。

(1)词的上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景的?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请对此作简要说明。

(2)最后两句:“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画龙点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答案 (1)从视觉写声:“乱蝉”描写雨后蝉的鸣叫;从视觉写色:“白鸟”翻飞与“红蕖”照水;从嗅觉写味:“细细香”香气绵长。 衬托:远近分明,动静结合。

(2)从表面上看,作者感谢天公的深情厚意,使自己度过了凉爽的一天;其实从“又”、“浮生”等中隐隐可见作者被贬黄州后无所事事,得过且过,日复一日消磨岁月的无可奈何失落情绪。

10.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②题。

眼儿媚

朱淑真

迟迟春目弄轻柔,花径暗流香。清明过了,不堪回首,云锁朱楼。

午窗睡起莺声巧,何处唤春愁?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

①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写一位闺中女子在明媚的春光中,回首往事,愁绪万端。

B.上片描绘春日美景,可惜小径花落叶败,为下片的“春愁”预设伏笔。

C.下片着重表现女主人公的春愁,这种春愁是通过黄莺的啼叫唤起的。

D.这首词笔触轻柔细腻,语言婉丽,用鸟语花香来反衬惆怅,意蕴深邃。

②词中“弄”“锁”二字极为传神的表达了作者在“清明”前后不同的心情,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 ①B不是花落叶败,而是花香袭人。

②答案示例:“弄”字描写和煦的阳光抚弄着杨柳的柔嫩技拳,含蓄的表达作者对美好春光的欣悦陶醉;“锁”字描写浓密的云雾笼罩着朱阁绣户,强烈的表达作者不堪回首的伤春愁绪。

1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问题。

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①。

[南宋]辛弃疾

青山欲共高人②语,联翩万马来无数。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

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注释】①这首词写于淳熙元年(1174年)的春季,当时,辛弃疾任江东抚司参议官,是江东留守叶衡的部

属。叶衡对辛弃疾颇为器重,后来他升任右丞相兼枢密使,立即推荐稼轩为“仓部郎官”。写此词时,叶衡尚

未作“丞相”,题目云“为叶丞相赋”,是后来追加的。②“高人”,指叶衡,即叶丞相,南宋主战派人物,很

有才干。

(1)这首词上片画线/子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有何作用?请具体分析。

(2)有人认为“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表现出诗人的豁达,有人则说表现的是诗人沉重的忧伤。你的看

法怎样?为什么?请联系全诗说明。

答案 (1)画线句用了拟人、比喻(或化静为动,或移情入景)的手法,本是人望山,却说青山想要向叶

丞相倾诉衷肠,如万马奔腾而来,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山之连绵,并借此含蓄表达对叶丞相的倾慕之情,同时

也表现出诗人对指挥千军万马驰骋疆场的热切希望。

(2)参考答案一:我认为“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表现的是诗人沉重的忧伤。人们都说头发总是因愁在

变白,那沙鸥岂不一身都是愁?明写鸟之愁,实写人之愁,因为所盼望的事情“望来终不来”,收复失地报

效国家的理想无法实现,故诗人心中充满无尽的愁情。

参考答案二:我认为“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表现的是诗人豁达的心境。人们都说头发总是在愁中变白,

那沙鸥岂不一身都是愁?诗人故意发此痴想,而且拍手而笑,是对沙鸥的调侃,也是对自己的调侃,显得诙

谐幽默。表明诗人虽然因为所盼望的事情“望来终不来”,收复失地报效国家的理想无法实现而心情充满忧

愤,但却想要努力驱散心中的阴霾,表现了诗人的豁达。

12.阅读下面的词,回答问题。

采桑子 【清】纳兰性德①

谁翻乐府凄凉曲?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

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②!

注释:① 纳兰性德,字容若,清初著名词人。婚后三年,妻卢氏亡故,此诗作于其妻亡故后。② “谢桥”,代指谢娘所在之地。谢娘者,於唐宋诗词通常泛指所恋之美人。

(1)品味“瘦尽灯花又一宵”句中“瘦”字的表达效果

(2)“梦也何曾到谢桥”语中含有什么样的语气?联系全诗,简要分析此句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感情?

答案 (1)“瘦”字,拟人,形象生动,表现了灯花从亮到灭的过程;既是灯花瘦,也暗含着作者因思念而

心碎形瘦的情状。

(2)语中带有埋怨的语气,梦里又何曾与亡妻相遇呢。词人因思念亡妻而彻夜难眠,希望醉眠入梦,在梦中

与亡妻相遇,以解相思之苦,但即便是在梦中也不曾见过亡妻,表达了作者对亡妻极度思念极度沉痛的情感。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小重山 岳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 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 旧山松竹老,阻归程。 将欲心事付瑶琴。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1)词的上阕用了什么艺术手法?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词句做具体分析。

(2)“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用了谁的的典故?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答案 (1)上阙寓情于景,传达出作者思念中原、忧虑国事、壮志难酬的孤愤之情。前三句写作者梦见自

己率部转战千里,收复故土,胜利挺进,实现“还我河山”的伟大抱负,兴奋不已。后三句梦醒后的失望

和徘徊,反映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以景物描写来烘托内心的孤寂,显得曲折委婉,表现出一种沉郁含蓄

的风格。

(2)用俞伯牙与钟子期的典故,表达自己处境孤危,缺少知音,深感寂寞的心情。

14.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 游

茅檐人静,篷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独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杜宇:即杜鹃,又名子规。相传它的叫声近似人语“不如归去”,又有“杜鹃吐血”的典故。

(1)词人写杜鹃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这首词在景物描写上极力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氛围?请结合词人“况半世飘然羁旅”的身世说说这首词表

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泠泠”是清凉、清冷之意。一轮寒月从东岭升起,照进稀疏的竹林,洒在竹林的地面,给人清冷之感。“泠泠”与第三句中的“寒”字照应,点染出一种幽清的意境。

(一说:“泠泠”形容水声清越。一轮寒月从东岭升起,清凉月色,照射疏竹,仿佛听到一涨流水穿过竹根,发出泠泠的声响。“泠泠”与第三句中的“寒”字照应,点染出一种幽清的意境,令人有夜凉如水之感。)

(2)寂寞之因:谪居僻远之地(环境凄清),被贬孤独愁苦,情怀无人理解。诗人抓住在静夜中听到的各种

细微声音,以动写静,反衬出夜的寂静,从而衬托出他的寂寞情怀。

15.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1)、(2)题。

柳梢青·春感

刘辰翁①

铁马蒙毡,银花②洒泪,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思故国,高台月明。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

注:①刘辰翁:南宋末年人,曾入文天祥抗元部队之幕府,宋亡后隐居不仕。②银花:元夜彩灯中蜡烛的烛花。

(1)这首词写的是元宵节之感,上片却说“银花洒泪”,这是用了何种修辞?展现了整个城市当时是处于怎样一种情景之中?

(2)诗词创作有实笔有虚笔,所有回忆的、想象的、概括的、抽象的内容等都是虚笔,这首词的一大特点就

是“虚处见意”。请具体分析一下末尾三句是如何体现“虚处见意”,并说一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案 (1) 这一句将客观景象拟人化,使银灯似有人的形象和感情。形象而强烈地表现出在元军的铁马践踏之下,本应该是欢乐祥和的元宵佳节,但整个城市却陷入阴冷森严的气氛之中,广大人民心情凄惨悲凉。

(2) 结尾三句作者对具体内容不着一字,只是用虚笔轻轻一点,让读者自己想象当年京城的繁华景象,感

受作者现在山中的孤寒岁月,体味作者当年坚持于海上的悲壮坚贞之情。这样留给读者想象和体味的空间,更增添了沉郁苍凉、吞咽悲苦、欲说还休的情致。

16.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后面问题。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梦江南

皇甫松

兰烬[注]落,屏上暗红蕉。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萧萧,人语驿边桥。

[注]:兰烬,香油灯结的灯花。

(1)两首词从情感表达方式上有何不同?

(2)你更喜欢哪一首?请结合诗句说明理由。

答案 (1)前者直抒胸臆,后者借景抒情。白居易《忆江南》描写江南风景色彩鲜明,格调高爽,直抒自

己怀想江南希望重游江南的感情。皇甫松的《梦江南》把自己的情感全部灌注在用景物描绘所铸成的形象画

面之中,含有不尽之意,令人思索玩味,全篇借景抒情,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地。

(2)白词好:意境更开阔。作者在词中特意写杭州之秋,避免和第一首词所写的春景重复,一写灵隐寺赏月

赏桂,一写高亭之上观钱塘江潮。两句词就写出两种境界。山、寺、月影下,寻桂子,写出了幽美的环境,

也写了置身其间的词人的活动,使我们读后恍如身临其境。“郡亭枕上看潮头”,以幽闲的笔墨带出惊涛骇

浪的景色,与上句“山寺月中寻桂子”的静谧而朦胧的美的境界形成鲜明的对照,相辅相成,一动一静,写

出作者悠然自得的愉悦,流露出对杭州的难忘难舍之情。

皇甫词好:描写更细腻。全词借梦中所闻动人境界,描绘了江南水乡梅雨季节的风光,寄托了作者思念故乡

的缱绻之情。全词从室内屏风上的人工画面,写到室外江南水乡真实的自然图景。由绘色(红蕉、黄梅)到绘

声(吹笛、人语、夜雨潇潇),亦即从视角到听觉,构思极其概括而富于层次。堪称为清新隽永,颇富诗情画

17.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米元晖潇湘图二首 尤袤
万里江天杳霭,一村烟树微茫。
只欠孤篷听雨,恍如身在潇湘。


淡淡晓山横雾,茫茫远水平沙。
安得绿蓑青笠,往来泛宅浮家。

⑴第一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⑵第二首诗中的“安得”二字反映了诗人内心怎样的矛盾?如此作结,有何妙处?

答案 ⑴分为两个层次。前两句为第一层次,对画中景物作客观描写:远处是万里江天,近处是一村烟树,

杳霭微茫,一派烟雨迷蒙的景象。后两句为第二层次,写诗人看画时的主观感受,赞叹观赏米元晖画笔如见

真山水,好像已置身于潇湘之上。
⑵画中的境界确是令人神往的,可是,要披戴绿蓑青笠,就得抛弃纱帽官服;长在江湖之上泛宅浮家,也就

免除了尘俗的纷烦和仕途的荣辱。这在诗人的确是个矛盾,“安得”二字便是发自内心的感慨。如此作结可谓

一箭双雕,既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又表现了对米元晖更高的评价:能绘出如此境界的画家,其人之清高

绝俗不言可知。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