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苏轼传原文注释,宋史苏轼传详细注释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09 23:21:02

安石不悦,命权开封府推官,将困之以事。轼决断精敏,声闻益远。会上元敕府市浙灯,且令损价。轼疏言:“陛下岂以灯为悦?此不过以奉二宫之欢耳。然百姓不可户晓,皆谓以耳目不急之玩,夺其口体必用之资。此事至小,体则甚大,愿追还前命。”即诏罢之。

知道这件事后的王安石很不高兴,将苏轼调任为开封府推官,想要用繁忙的事务来困主苏轼。但苏轼处事机敏,名声传得更远。正逢元宵节,开封府下令购买浙江的灯彩,且命令要降低价格。苏轼上疏说:“陛下难道喜欢灯彩吗?这不过是奉承太皇太后和皇太后而已。臣认为,百姓不能每家都买,如果去购买不急用的这些灯彩,反而会夺去他们衣食所必需的钱财。这件事看起来极小,但关系很大,希望您能追回成命。”之后,皇帝下诏,准许了苏轼这一提议。

【1】推官,宋朝三司各部设一员,主管各案公事。开封府亦设左、右推官各一员,分日轮流审判案件。

【2】上元,农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也叫元宵节。

【3】二宫,太皇太后与皇太后,在当时指宋仁宗曹皇后和宋英宗高皇后,出自苏轼《谏买浙灯状》。

宋史苏轼传原文注释,宋史苏轼传详细注释(17)

时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曰:臣之所欲言者,三言而已。愿陛下结人心,厚风俗,存纪纲。人主之所恃(shì)者人心而已,如木之有根,灯之有膏,鱼之有水,农夫之有田,商贾之有财。失之则亡,此理之必然也。自古及今,未有和易同众而不安,刚果(愎bi)自用而不危者。陛下亦知人心之不悦矣。

当时王安石正推行新法,苏轼上书论新法不利,说:我所想说的,三段话而已。请求陛下维系人心,尊重风俗,保存法纪

接下来,第一段,维系人心。苏轼说:君主所依靠的是人心,正像树有根,灯有油,鱼有水,农夫有田,商人有钱。失去了就会灭亡,这是必然的道理。从古到今,没有说与民休息的不能安定,刚愎自用而不遇到危险的。想必陛下也知道百姓对新法的不满了。

宋史苏轼传原文注释,宋史苏轼传详细注释(18)

祖宗以来,治财用者不过三司。今陛下不以财用付三司,无故又创制置三司条例一司,使六七少年,日夜讲求于内,使者四十余辈,分行营干于外。夫制置三司条例司,求利之名也;六七少年与使者四十余辈,求利之器也。造端宏大,民实惊疑;创法新奇,吏皆惶惑。以万乘之主而言利,以天子之宰而治财,论说百端,喧传万口,然而莫之顾者,徒曰:“我无其事,何恤于人言。”操网罟(gǔ)而入江湖,语人曰“我非渔也”,不如捐网罟而人自信。驱鹰犬而赴林薮(sǒu),语人曰“我非猎也”,不如放鹰犬而兽自驯。故臣以为欲消谗慝(tè)而召和气,则莫若罢条例司。

从太祖皇帝以来,管理财政的只是三司。现在陛下不把财政权利交付给三司,无故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司,用六七个青年人,日夜在里面讨论研究,又派出四十多人,分头外出办事。在臣看来,制置三司条例司,是求利的名义;六七个青年人和四十多个派出人员,是求利的工具。这样一来,声势很大,百姓感到惊讶和疑虑;创立的法令新奇,差吏感到畏惧和疑惑。如果用皇帝的身份来谋求财利,用天子的宰相来管理财务,难免会让万民议论纷纷,但面对这样的议论情况,朝廷却置之不顾,还说:“我没有干过这些事,何必顾虑别人议论呢。这样的行为就像拿着鱼网到江湖去,对人说“我不是捕鱼的”,不如丢掉鱼网,人们自然相信你。就像赶着鹰和狗进入山林,对人说“我不是打猎的”,不如放掉鹰和狗,野兽自然安静了。所以我以为,要消除谗言和奸邪,使朝廷上下和气,就需要撤销制置三司条例司。

【1】三司:北宋置,通管盐铁、度支、户部,掌邦国财用大计。有使、副使、判官、三部使、三部副使、三部判官等,神宗元丰改制废。

【2】制置三司条例司:神宗熙宁二年(1069)置,志在革除宿弊,更立新法,以开财利之源。熙宁三年,罢归中书省。

【3】慝:tè,灾害、奸邪。

宋史苏轼传原文注释,宋史苏轼传详细注释(19)

今君臣宵旰(xiāo gàn),几一年矣,而富国之功,茫如捕风,徒闻内帑( tǎng)出数百万缗(mín),祠部度五千余人耳。以此为术,其谁不能?而所行之事,道路皆知其难。汴水浊流,自生民以来,不以种稻。今欲陂(bēi)而清之,万顷之稻,必用千顷之陂,一岁一淤,三岁而满矣。陛下遂信其说,即使相视地形,所在凿空,访寻水利,妄庸轻剽,率(shuài)意争言。官司虽知其疏,不敢便行抑退,追集老少,相视可否。若非灼然难行,必须且为兴役。官吏苟且顺从,真谓陛下有意兴作,上糜帑( tǎng)廪(lǐn),下夺农时。堤防一开,水失故道,虽食议者之肉,何补于民!臣不知朝廷何苦而为此哉?

现在君臣都日夜忙碌,连吃饭的时间都延迟,这样的状态几乎一年了,而使国家富裕的功绩,还迷茫地像捕风一样,只听说内府拿出几百万缗钱,祠部给僧侣度牒五千多人,用这些手段作为富国的办法,谁不能做呢?这里需要说明,唐宋时期以高价出售度牒,增加财政收入,获得度碟的僧侣可以免税。

而真正实行的事情,路人都知道其中的困难。例如汴河的水很混浊,从当地有百姓以来,就没有在这里种水稻的。现在,朝廷想建池塘使水变清,一万顷的稻田,一定要用一千顷的池塘,一年堵塞一次,三年池塘就被填满。陛下就相信这种说法,即使考察地形,寻求水利,还是有狂妄轻浮的人随意进言。下级的有关部门虽然知道这样的办法不合适,也不敢就此制止,反过来要威逼当地老少,去试一试可否实行。如果施工难度看起来还有一些可能的话,仍然会兴起工役,官吏们仍然会顺从。如此一来,都认为是陛下故意的兴起工程,对国家来说是浪费财物,对民间来说夺去了农民耕作的时间。最终,堤坝防线一开,水离开过去的河道,即使找出提出这个建议的人,把他的肉吃了,对百姓有何什么好处呢?我不知道朝廷何苦要这样做?

【1】宵旰:xiāogàn,指勤于国政、日夜辛劳。唐朝韩偓《感事三十四韵》:焦劳皆实录,宵旰岂虚传。
【2】祠部:北宋前期设判部事一人,以无职事朝官充任。主管祠祭、国忌、休假日期,掌僧尼、道士、女冠、童行名籍,颁发度牒。通过高价出售度牒,增加财政收入,获得度碟的僧侣则可以免税、免徭役。尤其是南宋以后,度牒收入是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宋史苏轼传原文注释,宋史苏轼传详细注释(20)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