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列夫托尔斯泰的教学任务分析,八上列夫托尔斯泰课堂笔记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10 00:33:01

八上列夫托尔斯泰的教学任务分析,八上列夫托尔斯泰课堂笔记(1)

八上列夫托尔斯泰的教学任务分析,八上列夫托尔斯泰课堂笔记(2)

八上列夫托尔斯泰的教学任务分析,八上列夫托尔斯泰课堂笔记(3)

八上列夫托尔斯泰的教学任务分析,八上列夫托尔斯泰课堂笔记(4)

一、内容概述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节选自奥地利作家茨威格《三作家》中的《托尔斯泰》,传主是享有世界声誉的俄罗斯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本文称得上是一幅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画。作者不仅为我们展现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的精神世界,为我们走进、了解托尔斯泰打开了一扇窗口。

文章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至五段,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第二部分第六至九段,描写托尔斯泰非同寻常的眼睛,揭示其不凡的精神世界。这样,通过从外在地形逐渐过渡到内在的神,一个形象鲜明、精神卓越的托尔斯泰跃然纸上,令所有读过文章的读者印象深刻。

二、选文特点

作为一篇传记作品,本文除了遵循一般的传记原则和手法外,还有着鲜明的独特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文章第一部分在描绘托尔斯泰的外貌时,如实、甚至刻意的表现托尔斯泰的外貌粗鄙、丑陋、普通,这既体现了传记作品真实性的特点,同时也是为后面写眼睛深邃、犀利叙事,是作者的有意为之。先抑而后扬,两者之间形成鲜明对比,充满了张力,带给读者强烈的阅读冲击。

2.传神的肖像描写。首先是抓住人物外貌最典型的特征,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描写。文中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既有整体描绘,也有局部特写,反复渲染,不厌其烦。这与我们平时阅读的写人物外貌的作品有着截然的不同。写作时,文章大量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不仅使形象更鲜明,特征更突出,还把读者带进无穷的想象空间,让读者尽情玩味其情趣,揣摩其含义。

3.描写中穿插精当的议论和评价。作者不仅抓住人物的外貌特征进行了细致的描绘,还通过精彩的议论,试图还原一个真实的托尔斯泰,探寻并揭示托尔斯泰的灵魂和精神世界。对于习惯中国文学作品的学生而言,这些论性的文字显得冗长而驳杂,甚至难以卒读。其实,正是这些议论性的文字,既为表现托尔斯泰内心的深和伟大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也为帮助读者理解托尔斯泰的精神世界起到了方向指引的作用,是文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同时,这些议论性文字也表现出了作者对托尔斯泰的独特理解。
三、单元定位

本文与本单元前面两篇教读课文同属于“生活的记忆”、“重要的他人”这一单元主题。在文体上,前面两篇教读课文是回忆性散文,本文是传记。他们虽是两种不同的文体,但有许多相同点,都以巨人为主,内容真实,事件典型,同时注重艺术表现。在课型上,前面两篇是教读课文,本文是自读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前面两篇课文的经验积累上,在老师的指导下,充分借助注读系统旁批阅读提示进行自主学习,既提升语文素养,又受到人文熏陶。

四、学习目标

正如前文所述,本文是一篇别具匠心的人物传记,作者在尊重传主基本特点的事实基础上上展开艺术想象,运用多种艺术手法,生动传神的对托尔斯泰的形神做了独到细致的刻画,同时也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赞美之情。这些独特之处蕴含着极大的文本价值和教学价值,本文的学习目标也由此产生和确定。

1.把握传主独特的外貌特征。无论是逐层渲染整体长相的丑陋,还是转而凸显眼睛的不凡,作者都能抓住最具代表性、最独特之处,用精辟形象的语言展开描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能通过读文章,抓关键词,概括要点,对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有比较准确的认识。

2.理清文章思路,学习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文章第一部分反复铺陈,层层叙事,极力描写托尔斯泰平凡甚至粗略的长相。为了表现这一点,作者甚至使用了很多刻薄调侃的评价性语句。第二部分则笔锋一转,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突出其灵魂的深邃伟大。学生在学习本文时,一方面要能指出这两部分的大致起始处,另一方面,要能体会这种手法的妙处和表达效果,并有意识地借鉴运用。

3.赏析语言,感受独特的语言风格。文中有许多精彩的语句,综合运用了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不断铺陈,反复渲染,形成一种酣畅淋漓的气势。同时,作者在写作时融进了大量精当的议论,把人物的精神气质鲜明地凸显了出来。学生在学习时要仔细品味,并能和平时的阅读写作经验进行对比,体会其表达效果。

五、学习方法

因文识人、因人析文,紧扣文本,赏析借鉴、合作、发现、自主建构是学习本科的总体学习策略。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在教学时要体现出自读课文的课型特点,要防止出现两种极端化倾向,一是把文章等同教读课文,以老师为主,甚至越俎代庖;二是*手不管,只让学生随便读读,浮光掠影。比较理想的课堂形态应该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围绕学习目标,通过读、发现、合作、讨论、品味体会、总结归纳等,既识人又品文,既提升语文素养,又得到人文熏陶。

六、学习过程

结合本文的文本特点、学习目标、课型特点等,为了防止学生陷入语言文字的汪洋而迷失方向,本文的学习过程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

2.搜集资料,了解托尔斯泰主要生平、文学成就及精神世界。对于我国学生而言,托尔斯泰是一位既熟悉又陌生的作家。说熟悉,是因为同学们大都知道他是一位世界级的俄国文学大师,被尊称为托翁。但是,同学们对托尔斯泰的人生经历、精神事件,主要是他对俄国社会现实的认识的转变,以及自己改良社会的实践、文学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等等却又知之甚少,而这些恰是深入学习本文必不可少的知识背景。因此,教师可以提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托尔斯泰的资料,自主介绍,互相补充,对托尔斯泰的生平和精神追求有所了解。教师在加以适当补充,形成要点,然后根据上述资料让学生猜想托尔斯泰应当长成什么样子,才符合他的身份与成就。这时候,同学们的答案可能千奇百怪,但是教师不要急于做评判,更不要出示托尔斯泰的肖像投影,而是设置一个悬念,从而形成一种阅读期待。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不做过多要求,主要由学生言其所知所想,为下面的学习做心理铺垫。

2.初读课文,概括托尔斯泰的外貌特点。首先由学生带着阅读期待自读课文,边读边标记出文中表现托尔斯泰外貌特点的关键词。学生自读完后,可以在班级内交流阅读发现,即自己所标记出的表现托尔斯泰外貌特点的一些关键词或者自己的概括。这时教师要提示学生思考这些特点分别是从哪些方面、哪些角度来写的,以此帮助学生概括文段主要内容。形成的结论则可能是分别从须发、面部轮廓、面部表情、眼睛等方面来写的。教师此事要适时板书,为进一步学习做铺垫。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把握、归纳概括,抓住要点。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用抓关键词和做批注的方法对相应文段进行要点概括。

3.对比分析,学习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在上一环节,学生通过自读课文和抓关键词,整体感知了托尔斯泰的外貌特点,但是表现这些特点的词语从感情色彩的角度来看,并非前后一致,相反他们之间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关系。文章前半部分写虚发、面部轮廓、面部表情以及与陀斯妥耶夫斯基进行对比描写和通过来访者的心理落差进行侧面描写时用语刻薄,属于贬义词系列。后半部分写眼睛,则极尽赞美,用语属于褒义词系列,从写作手法的角度来分析,这就叫做先抑后扬。教师引导学生对这种写法加以分析和体会,一是要根据文章内容和用语特点,分别指出抑和扬的起始部分,对文章形成整体把握;二是要能够体会这种写法的表达效果,即使全文形成一种巨大的反差,带给读者强烈的震撼和深刻的印象。学习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是本课的一个学习重点,但不能由教师生硬抛出,而要找到一个较好的切入点:词语的感情色彩。

4.品味语言,赏析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文章作者并未亲眼见过托尔斯泰本人,但是对托尔斯泰的外貌刻画细腻传神,对托尔斯泰的精神揭示入木三分。这既得益于作者对托尔斯泰的深入研究,又离不开作者写作时大胆的想象,汪洋自私的语言运用。具体到本文,作者在写作时大量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既表现出了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又能够引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在这个学习环节,教师主要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精彩的句子,进行赏析、品味及表达效果。学生对那些一望而知的夸张句、比喻句及其表达效果可能得心应手,但对于写眼睛的部分,则可能存在表面化和肤浅的理解,教师要重点引导。

5.难点突破,走进托尔斯泰的精神世界。在引导学生赏析精彩语言的同时,教师还需提醒学生,本文在表现人物外貌特点时,除了描写性的语言,还有大量议论性的评价语,这些评价语对于揭示托尔斯泰的精神世界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查找的关于托尔斯泰的资料,说说自己的理解,言之成理即可。教师可以适当提示,不做过深要求。

七、总结评价

作为一篇传记,本文既有一般传记文学的共同特点,又有属于自己的个性特点。通过前面的学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本文做一个总体的梳理:

第一, 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

第二, 巧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凸显人物外貌特点,

第三, 第三,精当的议论,画龙点睛地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

建议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外阅读托尔斯泰全文或三作家全书,走进伟大人物的内心世界,逐步实现统编教材所设计的读整本书的编写意图。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