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质量分析及改进措施建议英语,英语改进教学的方法措施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10 15:44:16

感谢您关注“永大英语”!

教学质量分析及改进措施建议英语,英语改进教学的方法措施(1)

利用课堂评价促进英语教学的理论和策略——《语言课堂中的评价:教师促学》述评

张春青 陈兰英

摘要:Liying Cheng和Janna Fox所著的《语言课堂中的评价:教师促学》讨论了语言课堂评价的目的、内容、方法、对象和决策等内容。其中,教学目标、评价和教学的协同原则与利用课堂评价促进学生学习的原则是本书主线。该书具有聚焦促学评价、注重理论的继承创新和活动设计质与量俱佳三个主要特点,是提升教师测评素养并最终促进学生学习的力作。

关键词:课堂评价;教评协同;教师促学

一、引言

课堂评价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使用各种评价方式获取信息和反馈,并最终改进教学的活动。课堂评价是语言教学中的中心环节,是促学的主要手段,当代语言测试越来越关注测试的使用及其后果(Bachman & Palmer, 2010; Messick, 1989; Weir, 2005)和课堂评价实践(Alderson, Brunfaut & Harding, 2017; Rea-Dickins, 2004; Turner & Purpura, 2016)。Language Testing 2004年第三期以教师评价为主题,讨论了课堂评价的多个侧面。近年来,Language Assessment Quarterly发表了较多语言课堂评价的文章(如2014第三期和第四期)。2017年第三期的“Assessment in Education: Principles, Policy & Practice”专门讨论了评价与学习的关系。但是,语言评价领域仍然缺乏对课堂评价的系统和全面的研究。

2017年,Palgrave公司出版了《语言课堂中的评价:教师促学》一书,作者Cheng Liying教授和Janna Fox教授在反拨效应和课堂评价领域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和她们的教学经验为本书的理论性和实用性打下了坚实基础。本书以促学为主线,系统全面地讨论了语言课堂评价中的内容、对象和方法等要素,以期让教师能够更好地监控学习者进步,使课程和学生水平相适应,让教学与评价无缝对接。本文首先简述该书内容,然后进行评价,并在本文最后指出该书内容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教学质量分析及改进措施建议英语,英语改进教学的方法措施(2)

二、内容简介

本书共七章,第一章简要介绍了课堂评价的定义、分类和目的等内容,第二章讨论了评价内容,第三章和第四章从形成性评价和学习评价两个角度展示了评价方法,第五、六两章聚焦发现学习者当前状况和提供相应反馈和提升动机的途径,最后一章从评分和备考的角度阐述了促学的途径。第一章是绪论章节,介绍了评价定义、分类、目的、质量标准和教育哲学等内容。在定义中,作者首先强调了教师、学生和同伴三个参与者及反馈促学的目的,指出了确定目标、评估当前状况、反馈和补救是评价的主要环节,事件(例如听力活动)、工具(例如选择或简答)、过程(评估、反馈和补救)和决策(例如调整教学)构成了评价的四个侧面。在简介学习评价(assessment of learning)、促学评价(assessment for learning)和学本评价(assessment as learning)后,作者指出了评价的促进教学、满足需求和管理教学的三个目的。其中,学本评价指的是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和监控学习进展的活动,包括自评和互评等形式。作者认为,与教学目标的协同度(alignment)、信度、效度、公平性、后效、实用性和效率是高质量评价的标准。协同度指的是课标、评价和教学的一致程度,达成较高协同度的关键在于使用恰当的评价方法评估具有代表性的教学目标。最后,为了促进教师更好地选择评价手段和做出评价决策,本章讨论了教师教育哲学背景下的评价信念。

第二章讨论了教学目标以及连接评价活动、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的方法。评价活动应该和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活动协同,即首先确定知识和技能等教学目标,然后确定评价这些知识技能掌握情况的方式,最后设计帮助学生掌握这些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作者接着详细展示了教学目标及其设定方法,教学目标须说明学生应掌握的知识技能和相应评价标准,需有可及性、清晰度、证据收集可操作性和决策合理性。评价任务设计可采用逆向法,即根据教学目标来设计评价任务,评价活动应该匹配、反映和表征教学目标并提供判断掌握程度的标准。作者通过示例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展示了课程评价设计方法,教师一般可按课程标准、大纲和外部考试等来定义教学目标,在以测试为依据时,需通过详细分解应试课程的学习目标,来缓解应试需求和语言能力发展之间的矛盾。

第三章和第四章讨论评价方法,第三章侧重形成评价和评价方案的制定。本章首先介绍了大规模测试与课堂评价的区别,大规模测试一般具有脱离课堂教学、一次性和来自外部等特征;课堂评价培养学生确定目标、监控进展和采取行动的能力,其效度目标是学生准确且有意义地理解评价信息,另外,教师不断反馈给学生其学习进展信息,引导学生学习,反馈的有用性是课堂评价效度的后效证据。然后作者展示了评价计划的制定方法,其关键步骤是找出期末分数计算所涉及的因素及其与总体学习目标的关系。在选择评价工具时,应注意工具要有助于达成学习目标;其次是多样化以适应各类学生的发展。作者详细介绍了评价方法的类型并指出,越能让学生直接参与,评价方法的促学效果就越显著;最后,作者详细介绍了档案袋评价的内容要求、优势劣势、结果展示以及设计方法。

第四章继续讨论评价方法,聚焦终结性评价测试的开发过程。首先,作者提出了这类评价应具有的构念效度和获得改进教学所需信息的质量评价标准,介绍了“构念”(即计划评价的语言能力)和“目标语言使用领域”(即语言使用的领域,如医学领域、旅游领域等)等概念,并特别强调了命题规范的重要性;然后,作者详细介绍了测试开发的过程,主要环节包括:获得内部或外部授权、确定评价目的、定义测试目标、制作测试规范(test specifications,即试题命制的详细说明)、命题、评分等步骤。作者分步说明了每一步骤。在测试规范部分,作者强调了测试任务与教学任务的协同性,以保证最大限度获得促学信息,作者还高度评价了自写所需文本在命题中的作用。在评分部分,作者提醒,与只给一个印象分的整体评分相比,分项评分通过分别判断学习者在内容、语法词汇、衔接等方面的具体特征,为改进教学提供更多信息。另外,作者在题目分析部分指出,区分度较高的题目可以帮助教师确认在哪些方面可以帮助表现较差的学生。

第五章和第六章聚焦学习者,主要讨论如何运用分班测试、需求分析和诊断测试等评价手段,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当前水平、未来使用外语的方式和学习目标,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分班测试的决策应基于多种证据,使学生最大程度地从分班后的差异化教学中受益。在需求分析中,教师收集学生的语言状况信息,目的是帮助教师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要做好需求分析,首先要确定拟获得的信息并使其变成可操作的形式,如测试、清单、问卷、访谈、日志或调查等,其目的包括寻找差距、促进参与、分析方向、诊断弱项。诊断测试目标应该与教学目标相连,采取教学措施来解决诊断出的问题是诊断测试的关键特征之一。随后作者详细阐述了课堂诊断、项目诊断和系统诊断的方法和相应的教学措施。

第六章继续聚焦学习者,讨论反馈和动机在高质量的学习中所起的作用。作者例释了评价实践和反馈后指出,学生对评价结果的理解和使用是关键,教师可以通过给予奖励分等策略来激励学生使用反馈。教师同时具有的教练和裁判的两个角色,分别承担着反馈促学信息和反馈评分依据两个功能,教师对学生兴趣和动机等和评价工具的理解不断塑造着教师的课堂形成性反馈。从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角度看,动机可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包括自我决定的外部动机和非自我决定的外部动机)。评价要想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必须有高质量的反馈、满足学生个体需求、有学生充分参与,作者提供了一系列激发学习动机的途径,如,让学生参与到评价过程中,与学生一起设定学习目标和设计评价标准。另外,学本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目标分解技术也在激发学习动机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参照学习目标,看到并反思自己的成长,学习动机会一直持续。

第七章总结全书并讨论了如何提升课堂评价的正面后效。后效指的是测试对教学产生的正面或负面的影响。作者首先从评价事件、工具、过程和决策四个方面探讨了评价促学的可能性。作者强调,当代效度理论将评分实践、价值观和评价后效结合起来,因此,当代的评分研究除关注成绩(achievement)因素外,也关注非成绩因素(如,努力和动机等影响分数的因素)和利益攸关者对分数的解读和分数的促学作用。教师所兼具的教练和裁判两个角色相互冲突,是影响分数效度的因素,由于分数所具有的高利害特征,评分要严谨和公正并反映学生真实水平。另外,作者还讨论了如何利用备考来提升教学和评价实践,基于实践视角下的备考需要教师教授课程的内容领域、使用多种评价手段和激发学生动机等方面。作者提醒,教师应该倾听学生的声音,注意学生对课堂评价的思考和理解,伴随着教师评价素养的提升,教学质量必将得到提高。

教学质量分析及改进措施建议英语,英语改进教学的方法措施(3)

三、本书的主要特点

综观本书可以看到,本书具有聚焦促学评价、注重理论的继承创新和活动设计质与量俱佳三个主要特点。

第一,聚焦促学的课堂评价,用最新研究成果提升教师测评素养。教学目标、评价和教学的协同原则与利用课堂评价促进学生学习的原则是本书主线,贯穿于本书的每一部分。例如,第二章详细讲解了确定教学目标的方法和根据教学目标来设计评价任务的方法,从而将评价和教学有机地联系起来,最终达到促进学习的目的,作者还在本章最后提供了教学设计的模板。第四章虽然更为注意测试开发的技术方面,但作者不忘强调试题命制过程中各个利于教师发展和促进学生学习的环节,如题目材料写作、评分员培训和试题难度和区分度分析等。第五章围绕分班测试、需求分析和诊断评价介绍了多种了解学情进而促进学习的方法。由于反馈是教学的主要内容,所以第六章讲解了反馈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具体方法和步骤。第七章讲授了评分中要注意的方面和利用备考来提升教学的实用方法。本书所用的材料较新,从参考文献看,共有133个,其中近十年的文献占一半以上,可以说,本书使用了课堂评价领域的最新成果来促进教师的测评素养。

第二,注重课堂评价理论基础和理论建构。两位作者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与教学经验,本书既注重课堂评价理论继承,也注重理论建构。在继承方面,作者利用课堂评价事件、过程、工具和决策的四个方面作为本书基本的框架结构;第二章作者使用了学习目标、评价和学习活动匹配的逆向设计理论框架,评价放在了中间的位置,与传统的目标、学习和评价的框架不同;第六章还使用了动机理论并列举了自我决定的内在动机、外在动机、控制形式的外在动机和无动机四种情况。在理论构建方面,作者在前人的成果基础上,提出了课堂评价质量的衡量标准,并明确了评价目标与教学目标的协同是质量标准之一;在帮助教师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和评价观时提到了当代的三大教育哲学,即经典人文主义、渐进主义和重构主义,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第四种——后现代主义或折衷主义;另外,作者在开发试题部分提出了三个基本质量要求:构念效度、内容效度、为利教促学的提供信息,在此部分还特别强调了学生理解和使用评价信息是效度目标,课堂教学评价中教师反馈的有用性是效度中后效的证据。

第三,动手活动质与量俱佳,促进读者反思和学习。除了每章开始激活读者图式的问题和每章最后的推荐阅读外,全书还有33个精心设计的、使用非技术性语言编写的活动,这些活动是本书的一大亮点,是全书不可分割的部分。例如,第二章活动2.4请读者回答问题,反思自己教学目标是来自课程标准、课本、考试还是读者自身,然后请读者反思教学环境所带来的机会和限制,这个活动可以很好地帮助读者明确教学目标来源,从而帮助教师设定更为清楚合理的教学目标。第三章的活动3.3请读者在一个清单中勾选出自己常用的读、写和听说评价工具,然后给这些常用的工具按照使用频率的高低排序,从而让读者反思自己常用的评价工具,也帮助读者看到那些有用但是不常用的工具,从而萌生改进教学之心。第六章活动6.2请读者阅读某教师对作文的反馈,思考反馈的性质(教练角色还是裁判角色)和质量(有用性和数量多少)等,该活动演示了作文反馈方法,提供了教学样例。第七章活动7.2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请读者反思自己的评分实践,这个过程中,读者还了解到评分标准准备的时机、不同功能的评分标准、评分标准的分享、必要的书面评价、自评和互评、及时反馈等利教促学知识。

教学质量分析及改进措施建议英语,英语改进教学的方法措施(4)

四、启示和结语

我国是一个考试大国,师生和其他涉考者都非常重视中考和高考等大规模高利害考试,大家都希望通过直接练习真题或模拟题来提高成绩,但实际上,课堂评价才是学生提高英语水平的源泉。本书正本清源,从课堂评价评什么、怎样评和评价谁等角度阐明了课堂评价的原理和操作策略。本书内容对英语教师有以下启示:首先,教师要以终为始,认真学习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真正理解每个知识点和微技能的含义和要求达到的程度,然后思考选择何种方式从教学活动中获得何种证据,表明学生真正掌握了该知识点和技能,最后再设计学习相应知识点和技能的教学活动;第二,教师要提升评价素养,学会制定评价方案,选用恰当的评价工具,掌握命题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教师不要只认为大型的校级、市级或中高考才是真正的评价,平时课堂教学中的小测、提问和作文批改都属于评价的范围,这类评估的学期计划、任务类型、任务设计、反馈方式和决策等环节更应该得到重视;第三,教师要以生为本,除了考虑学生的智力、现有语言水平等方面,还要考虑学生的动机强弱、对待英语学科的情感态度和努力的程度,通过分析,找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改进学生对待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和促使学生增加投入的策略,最终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效率和质量。

教师可以通过阅读本书并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运用和反思,获得基本的语言评价知识和技能。以此为起点,教师可以积极参与学科组、教研室等机构的评价和命题实践,并阅读更为专业的语言测试书籍和刊物,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评价素养。同时,在实践中积极发现和思考评价领域的科研选题,通过研究、写作、投稿和参加会议等方式加深对语言评价的理解,拓宽自己的专业发展之路。

教学质量分析及改进措施建议英语,英语改进教学的方法措施(5)

参考文献

[1] Alderson, J. C., T. Brunfaut & L. Harding. Bridging assessment and learning: a view from second and foreign language assessment [J]. Assessment in Education: Principles, Policy & Practice, 2017, 24(3).

[2] Bachman, L. F. & A. Palmer. Language Assessment in Practice: Developing Language Assessments and Justifying Their Use in the Real World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3] Liying, C., & Fox, J. Assessment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 Teachers Supporting Student Learning[M]. London: Palgrave, 2017.

[4]Messick, S. Validity[A]. In R. L. Linn (ed.). Educational measurement [C]. New York: 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 & Macmillan, 1989.

[5] Rea-Dickins, P. Understanding teachers as agents of assessment[J]. Language Testing, 2004, 21(3).

[6] Turner, C. E., & J. E. Purpura. Learning-oriented assessment in second and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s[A]. In D. Tsagari & J. Banerjee (eds.). Handbook of second language assessment [C]. Boston / Berlin: De Gruyter, 2016.

[7] Weir, C. J. Language Testing and Validation: an Evidence-Based Approach [M]. Basingstoke: Palgrave Macmillan, 2005.

The Theory and Strategies of Promoting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rough Classroom Assessment: A Review of Assessment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 Teachers Supporting Student Learning

Zhang Chunqing Chen Lanying

Abstract: Cheng and Fox’s book Assessment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 Teachers Supporting Student Learning discusses the purposes, content, methods, participants, decisions, etc. in classroom assessment, of which the alignment of teaching objectives, assessment and teaching and the principle to employ assessment to promote learning are the backbone of the book. This work features assessment for learning, innovation of assessment theory and good hands-on activities, making it a powerful book to promote the teachers’ assessment literacy.

Key words: classroom assessment; the alignment of teaching and assessment; teacher supporting learning

(本文首次发表在《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21年第11期)

教学质量分析及改进措施建议英语,英语改进教学的方法措施(6)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