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民众的支持下,秦穆公和孟明视带领秦军渡过大河,浩浩荡荡直驱晋国境内。过河后孟明视命令烧毁渡船,向全军表示不获胜利绝不苟且偷生的决心(四百年后霸王的破釜沉舟,应该就是效法孟明视的举动),然后亲自担任先锋,向晋国展开进攻,秦穆公则率领主力随后跟进,驰援孟明视的攻势。
秦军摆出一副拼老命的样子,大有不暴打晋国一顿决不收兵的架势,这让晋襄公和晋国大夫们很是为难。此时代替先且居担任中军将的老臣赵衰向晋襄公建议说:
“秦君几次三番被我们击败,心里既羞恼又气愤,这一次是抱着同归于尽的架势来拼命了。况且秦君和我国有亲,还是国君您的长辈(指秦穆公是晋襄公名义上的外祖父),我们在秦国身上也得到足够多利益了,还是不要和长辈一般见识,让各地守军坚守城池,不要和秦军交战。秦君得到了面子,自然就撤军了。我们晋国的大敌,依旧在南方啊(指楚国)。”
晋襄公也赞同赵衰的意见,于是下令晋军不要和秦军交战,坚守城池就是。就这样,复仇心切又斗志旺盛的秦军只是收复了之前被晋国攻占的汪邑、彭衙两城,并攻占晋国王官、郊邑(山西闻喜)两座小城,就再也没有战果,和晋国主力决战的意图也没有达成。
秦穆公见晋国避战不出,大体上知道了便宜外孙晋襄公是个什么意思,于是也很识趣地准备撤军。但此次出兵秦军是打着“报崤山之恨”的名义出征的,不给国内和天下诸侯展示一下,也说不过去。于是秦穆公率军从茅津(山西平陆茅津渡)渡过大河,进入到崤山隘道战场旧址,将当年战死在此的秦国将士们的尸骨妥善掩埋,并举行了隆重的葬礼。秦穆公还在此发表深刻自责的王令,向当年因为自己的短视和贪婪而无故丧命的将士表达了忏悔和歉意。(千年后的慕容垂,在参合陂也效法了一次,不过玩脱了,受到大刺激的慕容垂当即吐血病倒,没多久就去世了。)
在晋国的土地上狠狠发泄了憋屈和仇恨、并让天下诸侯都目睹了秦军把晋国君臣“吓得”躲起来不敢出战后,秦穆公终于一扫胸中的郁闷,扬眉吐气,于是宣布“伐晋”之役圆满完成,率军渡河返回了国内。秦晋“崤之战”的余波,至此终于划上了句号。
本文所描述这一段两千多年前的历史故事,就是如今高中三年级上学期语文课本中,第六单元第二十一课——《左传—秦晋崤之战》(也称为殽之战)所涉及的内容,以及课文中并没有加以介绍的大战前后的激荡风云,。而阅读这篇文章的朋友们,你们有没有想起当年高中时的读书时光,和曾经少年时的青葱岁月、借你半块橡皮的女同桌,还有在老师的督促下、抓耳挠腮背诵文章的窘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