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虚构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的桃花源,这里质朴自然、安宁和乐、自由平等。
桃花源是是陶渊明的理想,也是中国人千百年来的美好愿景。没有赋税、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没有勾心斗角,连争吵的声音都没有,耳中能听见的,只有鸡犬声,一切都是那么单纯、美好。
正因为桃花源是世世代代的追求,所以才会不断有文人歌颂它、期盼它,唐代的张旭则直接把《桃花源记》改写成一首诗,只有28个字,却能让人感受到世外桃源的宁静祥和。
桃花溪
张旭 〔唐代〕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这首七言绝句是一种文体的转换,我们如今经常将诗歌转换成散文,张旭是将散文转换成诗歌。将千古名篇《桃花源记》转换成一首七言绝句。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前两句是景物描写,构成一幅多姿多彩的山水画。
深谷之中烟雾缭绕,隐隐约约可以看见溪水上的长桥,忽隐忽现,似有似无。这多像是仙境啊,仿佛走过这座迷雾中的长桥,就可以进入仙境,遇见仙人。
”隔“字用得非常妙,说明诗人是在远观,眼前的景都是远景。
下半句笔锋一转,便转向眼下的近景。一幅画,如果只有景色,美则美矣,却没有灵魂,所以下半句就写到了画中人。
落花随流水而去,水面上,渔船在轻摇,捕鱼人悠哉悠哉摇船靠近。一个”问“字把诗人也带入这幅画中,原来画中有两个人,一个是渔人,一个是询问的诗人。
远近结合、动静结合,这是一副充满故事的山水画。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诗人到底向渔人问了些什么问题呢?他看着眼前云雾缭绕的仙境,桃花随流水而去,又有渔人现身,所以把眼前的渔人当作进入桃花源的武陵渔人,认为自己身处桃花林。
此情此景使他想起陶渊明描绘的桃花源,很想进去一探究竟,于是他对渔人问到:桃花每天都随流水流出来,那么进入桃花源的洞口在哪里呢?
张旭是一个行为潇洒、写字狂放的人,心里却有这样一份对平静祥和的期待。
或许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桃花源。
图/网络
文/阿小妹
喜欢的朋友点关注,陪你共读经典诗词,体会汉字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