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起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背景故事:
西晋末年,祖逖先后跟从齐王、长沙王、豫章王等人,但是诸侯王们相互攻伐,国家永无宁日。这些或许令祖逖心灰意冷,所以后来范阳王、高密王、平昌公等人再次征召祖逖时,祖逖就拒不赴任。
因为北方少数民族首领刘渊因西晋王朝“八王之乱”之际趁机崛起,刘渊的继任者刘聪励精图治,于永嘉五年即公元311年攻破西晋,俘虏西晋怀帝司马炽,并将一大批王公贵族掳至北方,西晋灭亡。司马炽的同父异母弟司马睿慌乱渡江,一大批文人士大夫以及庶民也随之而去,并在健康(今南京)称帝,史称晋元帝司马睿。随着此次永嘉之乱,中原人民大规模南迁避难,造成了第一次“衣冠南渡”。
此时祖逖亦率领乡党数百人前往南方避难,一路上遇到各种险情,全靠祖逖应付自如,所以众人拜他为“行主”。当时琅琊王司马睿已在南方经营多年,祖逖到来以后,受到了司马睿的重用。然而通过接触,祖逖发现自己与司马睿的观念完全不和。祖逖的理想是北伐,当时北方落入了夷狄之手,祖逖一心想要收复失地,雪洗国耻。然而司马睿的心思却完全放在了南方,北方他想都不敢想。于是祖逖便主动请缨,要求光复失地。司马睿同意了他的请求,但是并未对他提供多少实质性的资助,祖逖只带了自己数百名亲信,毅然从京口渡江北上。
当时祖逖船行于长江之上,面对这滔滔江水,顿时豪情万丈,他拍着船楫,发誓要收复中原。
《晋书·祖逖传》:仍将本流徙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辞色壮烈,众皆慨叹。
这便是成语“中流击楫”的来历,可以说祖逖是抱着必死的决心,何其的悲壮,难怪能令众人慨叹。祖逖带着自己寥寥无几的人马,渡江以后稳扎稳打。他先是在淮阴驻扎,一边冶铁锻造兵器,一边招募士兵。没错,祖逖开始就是这么惨,连兵器都要自己打造。然而偏偏这支队伍却创造了奇迹,他通过几年的努力,竟然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大片失地。
当时,北方的领导者是后赵石勒,与刘曜的前赵决裂,而祖逖在河南南部屡屡击败石勒的军队。石勒担心腹背受敌,更不愿意招惹祖逖这个硬茬,所以石勒与祖逖修好,命人去修建祖逖母亲的坟墓,并与祖逖修好互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