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三游洞的石刻群,真可谓是一个见证以往时代历史的活化石露天博物馆。
自北宋到民国年间,现存历史石刻达80余方;有不少石刻,系珍稀国宝。如立于主洞中明代白居易《三游洞序》巨碑,则是一件国家级的稀世瑰宝。而欧阳修、黄庭坚的两方题刻,便是这两位伟人,于今在全国尚存仅有的珍稀数刻之一。此后三游洞又有北宋康定元年的反映下牢溪桥梁史、交通史的《通远桥记》珍贵石刻。中国古代音乐及音乐纪事,多见于古籍、史志记载中;而罕见于刻勒于石者。而三游洞摩崖中,便有由吕叔龚于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所题刻的一方关于他亲自于此演奏古琴曲的音乐纪事石刻。这是迄今为止,为全国所罕见、为长江流域所独有的一方音乐纪事石刻。该刻所记录的、吕叔龚时于三游洞演奏的中国古典名琴曲《广陵散》、《离*》、《洛浦》中的《洛浦》,在历史上早已失传,且不见古籍、史志记载。琴曲《洛浦》,系于此刻中首次被发现。该发现,为中国古典名琴曲名录,填补了一个空白;并在中国音乐界的专家学者中,引发了震惊、产生了影响。它还是一份供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史、宜昌地方音乐史及音乐活动所难能可贵的珍贵资料。
南宋淳祐七年(1247),峡州知州杨修之于三游洞临大江石壁间,题刻有一方“筑三游”摩崖;记载的是杨修之奉朝廷巨贪贾似道之命,于此修筑军事工程“三游”以御元军之事。三游洞处,自古有军垒。据史载,南朝时,梁朝陆法和于峡口“夹岸筑二垒”;其中所筑一垒,便在今三游洞处。今人于三游洞临大江处,所发掘出的一座古军垒遗址,经专家鉴定,便是一座始建于东汉末年、而沿袭到南北朝时期的古军事防御工事遗址。然,所有这些军事工程的修建,均不见有相关石刻存在;故杨修之的这方“筑三游”石刻,便尤显贵重。清廷重臣柯逢时,于光绪三十年(1905)在三游洞留下的嵌碑诗刻,是一方慨叹人生、反映出深刻时局内容与社会现实的石刻。柯逢时,官至湖南、江西布政使,贵州、广西巡抚,户部侍郎兼土药统税大臣。是一个宦途一生、奔波八方、竭尽全力为这个即将倒台的政权、特别是为挽救晚清的财政危机,作出了巨大贡献的人物。然,不管他如何努力,最终均没能挽救清王朝彻底覆灭的命运。1905年,正是他任户部侍郎兼土药统税大臣之时,他奉旨管理八省土药统税事宜,亲临宜昌开设土药统捐总局。是年六月,造访三游洞,便留下了这方嵌碑诗刻。柯逢时是著名学问家、著作家和藏书家。该诗刻云:“万里炎荒垂老别,一门风雅胜游陪。”“风雅”,即诗书;“游陪”,即宦游、宦途。其诗意是:今宦途垂老,又哪比得上我“一门风雅”度人生呢?诗刻中,充满着沉痛、哀惋、抱悔的悲凉气氛。此外,三游洞又有一方民国年间最早、由民国官员段世德,于1918年所题刻的楹联摩崖。刻云:“一洞凌虚佛自在,万方多难我重来。”“万方多难”,指的是由孙中山所发动的护法与由北洋军阀所发起的反护法、于1917年至1918年间,发生在川东鄂西三峡地区的那场震撼全国的著名铁血战争。这方联刻,是三峡地区保存至今、从一侧面反映那场护法与反护法战争的唯一实物、文物。
三游洞,是三峡地区抗战石刻最集中的地方之一。首方抗战石刻,是1932年陈眉介等15人联名于此所题刻的“万方多难”摩崖。“9.18”事变后,东北人民惨遭日寇蹂躏、涂炭。该刻,无疑是一份宣言书,是炎黄子孙于此发出的一声抗战怒吼!有冯玉祥、严立三于1939年春,在三游洞分别题刻的“是谁*了我们同胞的父母和兄弟”及“不共戴天”两方摩崖;有严立三及张难先与石瑛联名分别题刻的驻洞办公“志痛”“志耻”两方摩崖。心里滴的是血,胸膛里喷出来的是火!这些石刻,无不充分表达出中国人民誓与日寇血战到底、将其赶出中国的决心和信念。
三游洞,自古是三峡东口扼川鄂咽喉的军事要塞。历朝历代,这里战事难平、烽烟频起。特别是抗战期间,这里是保卫重庆与大西南和石牌防线的最前沿阵地。陈诚将宜昌保卫战总指挥部及彭善将第18军军部,相继设立于此。先是英勇的18军将士、后是*的由吴奇伟指挥的江防军,于此与日寇展开过无数次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战恶战。日寇占领宜昌城整整五年,却始终未能越过近在咫尺的三游洞下牢溪防线,向西迈进半步。令人惊讶的是,经历了如此残酷的铁血战争烽火洗礼的三游洞,其洞里洞外包括石刻在内的所有古迹名胜,竟毫发无损,保存至今。这原因便是:英雄的中华民族爱国将士,用自己的血肉,于此筑起了一道为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所撼不动、攻不破、摧不垮的钢铁长城;正是这道长城,既保卫了陪都重庆及整个大西南,也护卫好了三游洞的珍贵文物和这座深厚丰富、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宝库。
三游洞摩崖,于2006年为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三游洞被列为“宜昌十大符号”之一。这对三游洞来说,无疑是名副其实的。
2016年春于峡口江城宜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