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油翁和梵天寺木塔刻画人物方法,卖油翁刻画人物形象的句子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11 18:53:56

在工作中的西冈常一师徒

在手艺面前,西冈“六亲不认”,自然也不太把专家意见放在眼里,他认为:古代的建筑先由手艺人建造,然后才被学者研究,在先后顺序上,当然是手艺人在前。在现实的知识上也是如此:学者的表述总是“这个技术来自中国大陆”、“那个形态是印度的”,都是书本知识,不一定真了解建筑。而宫殿木匠的知识,是从一辈子呆在施工现场建立起来的经验和直觉。学者依靠资料说话,而工匠依据的是眼前的建筑本身。当然,这只是他的个人看法,我觉得最重要的不是正确与否,而是我们平常读到的,大多是学者的观点,也需要了解一下工匠怎么看问题。

在施工现场里,西冈也经常和专家们争执。有一回,学者坚持在佛塔里放钢筋,遭到了他的坚决反对。他的理由是“屹立了一千多年的佛塔,也并没用过钢筋”。他这个时候的地位很高,专家们委婉地说:“我们不能保证将来还有像你这样优秀的工匠,所以要保险起见。”他的弟子小川说,这种估计,也是对手艺人的冒犯。如果一件木器消失了,制造技术当然可能会消失。但只要这木器还在,好工匠就能弄清它是怎么造的。“这是我们木匠和一般公司职员的不同之处。”

在书里,这些骄傲的工匠,也从他们的视角,给了我们读者提了一些参观古寺庙的建议:当你去观看奈良的法隆寺和药师寺时,不要只听导游那种“这座大殿建于1300年前”、“这是白凤时期的建筑风格”之类的介绍,用先入为主的方式去观看它们,不会有太大感动。你也不要过于流连那些华美艳丽的装饰,看建筑不是看雕花。欣赏木建筑,最重要的是看整个结构中的力量,法隆寺建筑省掉了多余装饰,为的是淋漓尽致地发挥木头本身的朴素美。

二、鬼斧神工的手艺与传统的师徒传承

(一)值得骄傲的东方木匠手艺

东方木建筑的观念和技术,和西方石建筑完全不同,对东西方人的生活,也形成了微妙影响。比如,西方小说常出现一种比喻,说某个人的性格“像石匠一样固执”。从西冈师徒来看,东方的木匠也有自己对手艺的独特骄傲。

我们就从法隆寺的工匠世代流传着一套口诀说起。刚才说的“没有对神佛的敬仰,就没有资格谈论伽蓝”,是口诀中的首要原则。第二条是针对住宅建设说的,是“盖家宅,要时刻想着居住者的心”,也就是设计建造时不能由着木匠的性子,要把业主的居住需求盖进房子里去。我们前面说了,西冈常一为了保持专注,干脆不承建住宅。后面几条和手艺有关,但初听有点儿费解,像“不买木料,去买座山来”“结构不靠尺寸,而靠木头的习性”。

卖油翁和梵天寺木塔刻画人物方法,卖油翁刻画人物形象的句子(5)

奈良法隆寺

这几条,正是宫殿木匠手艺的一大特点,我们称之为是“千百年的时间视角”。他们耗费更高的成本、使用更复杂的工艺,除了建筑的力量和美感,无非是追求一点:要保证这座佛堂或木塔,在几百年、甚至一千年后仍然存在于世。这其实就是那两句关于木头的口诀要说的。奈良的法隆寺、药师寺,使用都是一种叫日本扁柏的木材,这些木料不是来自市场,而是由栋梁亲自进山去一棵棵地选出来的,有的树龄长达两千年。

西冈对此解释说:“用千年树材建造的建筑能保持千年,而用百年树材建的房子,只能保持一百年。”

至于用还没干透的合成拼接板材建的房子,木料在刚完工时就开始弯曲变形,只有几十年寿命。另外,同一座山上出产的木材,也最适合在几百年后作为维修的接替材料,所以才要“不买木料,去买座山来”。

这些木材具体使用在什么部位,栋梁也在进山时就考虑好:长在山南的树细而坚硬,长在北面的木头粗大但软弱,都有相应的用场。看到一棵向右拧的树,就要去找一棵向左拧的树和它搭配使用。这种识别和规划材料的能力,是宫殿木匠最重要的手艺之一。

法隆寺的每个斗拱,也就是屋顶和立柱的支撑结构,尺寸都不一样,柱子之间也有细微的差别,因为在施工时,要根据木材的习性不断调整,把未来会发生的伸缩扭曲也考虑进去。如果都做得一样,时间一长,反而会出现结构不稳定。这就是“结构不靠尺寸,而靠木头的习性”的含义。这样的直觉,都是在常年现场工作中磨练出来的。

从漫长的时间视角观察,那些过于苛刻的技术细节,就有深远意义了。徒弟小川第一次独立担任栋梁时,西冈到现场顾问,开口就问:“用铁料了吗?”小川知道师父不喜欢铁料,就解释说寺庙有明确要求,所以修建佛塔时,还是在最小的范围里用了一点儿。西冈冷冷地说:“那这个建筑就好不了了。”这也来自他的经验:铁料在短期内能起到加固作用,但经过几十、上百年的时间,铁料周围的木材会最先腐烂。宫殿木匠不仅要按照图纸完成工作,而且要把千百年的时间考虑到建筑里去。

卖油翁和梵天寺木塔刻画人物方法,卖油翁刻画人物形象的句子(6)

左:西冈常一 右:小林三夫

他们手艺的另一个特点是强调“手的记忆”。手艺和知识不一样,现场操作要靠大量刻意练习形成的身体记忆来完成,也就是课文《卖油翁》里所说的“我亦无他,唯手熟尔”。具体的手艺,不管是处理木材还是制作榫卯,都离不开工具。宫殿木匠很少用电动工具。比较“玄”的说法是,他们认为电动工具是“木匠灵魂的衰退”,按我的理解,这句话其实是说:过于依赖机器,工匠会不愿意思考。当然,也有更具体的解释:比如,电刨处理过的木材表面,细看并不光滑,有很多毛茬。而用特殊的手工刨具,可以刨下去木料表面细胞和细胞之间的组织,光滑得连水都存不住。这不只是好看,不存水就不会发霉,可以延长建筑寿命。当然,这种工艺也要大大提升预算。

卖油翁和梵天寺木塔刻画人物方法,卖油翁刻画人物形象的句子(7)

看一个木匠的手上功夫,不必看他使用工具,只需要看他把工具的刃磨得怎么样就知道了。磨工具的技术,就是宫殿木匠所必备的“手的记忆”。每个人的用力习惯不同,自己的工具必须自己磨。他们学徒最开始的几年,大部分时间都用来磨工具,练好那几个看起来简单的姿势,往往就得两三年时间。手艺人都对工具有特殊情感,他们的收入不算高,但随身携带的三块磨刀石,每块起码就要五十万日元,加起来将近十万元人民币;花在购买工具上的钱,更是可想而知了。

说句题外话:我遇到过一些老木匠,对手艺的感触也和他们的日本同行差不多:电动工具普及的缺点,就是让木匠变得不爱动脑,设计图明显有问题,也照着去做。年轻木匠连钉钉子的技术都不过关,走到哪儿都拖着汽钉枪的泵,工具一坏,就不知道怎么干活了。随着技术含量下降,在装修行业里,相对其他工种,木匠的工资越来越低。

(二)手艺传承:师徒是以性命相托,以性命相见

日本的宫殿木匠是怎么留住手艺的?至今,他们的传承方式还是传统的师徒形式。西冈的解释是:

现代教育表面上强调个性,其实用的是同样一套标准、同样的教材。这就像现代人的生活,表面上说注重个性,其实都被框在同一个模子里。而在师徒制里,没有固定的方法,因为对手艺来说,光在头脑里记住没有用。师父要一直观察徒弟的个性,引导他建立自己的悟性,完成“手的记忆”。

卖油翁和梵天寺木塔刻画人物方法,卖油翁刻画人物形象的句子(8)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