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传统中,有个词语叫红白喜事。“红”当然指结婚,“白”就是白事又称丧事,但把两者和“喜事”相提并论,我曾经都怀疑是不是记错这个词语,甚至怀疑那些门店招牌是否写错了。
事实上的确是这么写的,这里牵涉到一个寿终正寝的问题。传统上认为一位老人能得善终是这辈子乃至上辈子积善行德的功德,所以寿终正寝的老人离世并非是一件悲伤的事,后事是一件极其严肃和人一生最后一种仪式。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特别是在食物匮乏的年代,无论喜事和丧事都意味着吃喝,四邻八乡都愿意过来帮忙。这种帮忙是义务的,是一种同宗同族的象征,如果谁有资格参加而没有被邀请,那就是莫大的耻辱。
当然这种吃喝也不是免费的,而是要随份子钱的。而一些大户人家往往把场面搞得非常隆重和巨大,除了好菜好酒管够,还有请戏班子,锣鼓唢呐队。在泛佛教家庭中,其中有一个环节是少不了,那就是请和尚或者道士念经超度。
这个过程是需要进行很多天的,少则三天,多则上月,其中吃喝用度花费巨大,不过这些都是认为应该支出的,也是对死者的尊重和孝子贤孙的孝心表达。
然而不知何时起,除了传统的请戏班,锣鼓唢呐之外,又新增加了请看电影。有些地方还出现了跳脱衣舞,即所谓坟头蹦迪。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像在我们地区,原先办丧事也是要收份子钱俗称纸烛钱,从几毛到后来的几块几十块不等。但突然有一户人家提出说,乡亲们从大老远赶来为老人送行,实在不易,我们就不收份子钱了,改为象征性的统一收五块钱,然后每人再发一条毛巾。
这一改动立马引起轰动效应,一下子就传开了,某某家办丧事不收份子钱还发毛巾。之后第二家就跟上了,我也不收份子钱,不仅发毛巾,我还再送一个塑料脸盆。
第三家一看不行了,我也赶上,不仅不收份子钱还每一个送葬的人发一条毛毯。这毛毯在当时可是稀罕之物,顿时在四邻八乡炸开了,某某家名声大噪。
由此,办丧事送毛毯就成为了传统了。东家不仅让你酒席白吃,还发香烟,每人再发两条毛巾(一红一白)和一条毛毯。这在当时在周围乡镇都是出名的传统。
过了几年,周围乡亲家里毛毯就成堆了,都是谁家办丧事发的,渐渐地大家对毛毯没什么兴趣了,毕竟发得太多了,有些人都几十条了。于是有些东家就开始考虑是不是换个东西发发了。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思来思去,有些东西不适合发,有些东西看起不起眼,那就直接发钱了,买毛毯多少钱我就发多少钱。从此从发毛毯变为发钱。
开始发钱了,效果出奇的好,大受欢迎啊!不用毛毯这么大,轻轻一个红包就解决,同时这钱还能自己支配,想买什么就买什么,皆大欢喜。
既然有人开始发钱了,马上有第二家跟上,第三家跟上。钱的数目也从一百块开始,有人就发一百五,有人就发二百,现在直接有人发五百。这么一场丧事办下来,少则二十万,多则五十万。也算是一个特殊的风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