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君之视臣如手足
8.3[原文]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①。”
王曰:“礼为旧君有服,何如斯可为服矣②?”
曰:“谏行言听,膏泽下于民③;有故而去,则君使人导之出疆,又先于其所往④;去三年不反,然后收其田里⑤:此之谓三有礼焉,如此则为之服矣⑤。今也为臣谏则不行言则不听,膏泽不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搏执之,又极之于其所往⑦;去之日,遂收其田里⑧:此之谓寇仇,寇仇何服之有⑨!”
8.3[通释]
孟子告诉齐宣王说:“君主把臣下看作手看作足,臣下就会把君主看作腹看作心;君主把臣下看作狗看作马,臣下就会把君主看作不相*人;君主把臣下看作尘土看作草芥,臣下就会把君主看作强盗看作仇敌。”
齐宣王说:“按礼法要为先前的国君服丧。怎样做才能为他服丧呢?”
孟子说:“采纳谏言听从意见,恩泽普降给百姓;做臣属的有特殊情况不得不离开,君主派人领着他出国境,还提前到他要去的地方安排;离开三年不返回,这之后收回他的土地宅院:这就叫对臣属做到三个有礼,像这样那做臣属的为他服丧。可如今臣属的劝谏不采纳意见不听从,恩泽没降给百姓;做臣属的有特殊情况不得不离开,君主还搜寻抓捕他,并到他可能去的地方极力设置障碍;离开的当天就收回他的土地宅院:这就叫强盗仇敌,强盗仇敌还有什么丧可服!”
8.3[注释]
①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君主把臣下看作手看作足,臣下就会把君主看作腹看作心;君主把臣下看作狗看作马,臣下就会把君主看作不相*人;君主把臣下看作尘土看作草芥,臣下就会把君主看作强盗看作仇敌。之,放在“君”与“视臣如~”这三个主谓短语之间,取消各自短语的独立性。视,把……看作。腹心,肚腹与心脏,都是人体重要器官,这里是心腹之交的意思。
②礼为旧君有服,何如斯可为服矣:按礼法为先前的国君服丧,怎样做才能为他服丧呢。礼,名词作状语,按礼法。为,介词。旧君,以前的国君。有服,服丧,穿着丧服尽到丧礼。显然,为先前的国君服丧的人曾是先前国君的臣属。斯,才。
③谏行言听,膏泽下于民:采纳谏言听从意见,恩泽普降给百姓。谏行,听了谏言就行动,接受劝谏。言听,有话耐心的听,听从意见。膏泽,比喻恩惠。下,降下,普降。于,给。
④有故而去,则君使人导之出疆,又先于其所往:做臣属的有特殊情况不得不离开,君主派人领着他出国境,还提前到他要去的地方安排。前两个单句分别省主语。有故,有特殊情况。去,离开。导,引领。疆,国境。先,作动词,提前……安排。其,他。所往,要前往的地方。
⑤去三年不反,然后收其田里:离开三年不返回,这之后收回他的土地宅院。反,同“返”。田里,土地宅院。
⑥此之谓三有礼焉,如此则为之服矣:这就叫对臣属做到三个有礼,像这样那做臣属的为他服丧。前一个“之”,放在“此”与“谓”这个主谓短语之间,取消该短语的独立性。三有礼,做到三个有礼。焉,兼词,于是,即“对臣属”。
⑦有故而去,则君搏执之,又极之于其所往:做臣属的有特殊情况不得不离开,君主还搜寻抓捕他,并到他可能去的地方极力设置障碍。搏,搜捕。执,抓。极,极尽,作动词,极力制造麻烦,极力设置障碍。
⑧去之日遂收其田里:离开的当天就收回他的土地宅院。去之日,离开之日。遂,就。
⑨此之谓寇仇,寇仇何服之有:这就叫强盗仇敌,强盗仇敌还有什么丧可服。何服之有,有何服,反问句宾语前置,“何服”借助助词“之”的作用置于动词“有”前。
8.3[解读与点评]
本章谈的实际是怎样建立正常的国君与臣属的关系问题。按告诉齐宣王和回答齐宣王问题,本章分为两个层次。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此“告”是严肃的正告。此“告”又与后面回答的道理有联系。
什么是国君待臣属“三有礼”?采纳谏言听从意见,恩泽普降给百姓这是一有礼;做臣属的有特殊原因不得不离开,君主派人领着他出国境,还提前到他要去的地方安排这是二有礼;离开三年不返回,这之后才收回他的土地宅院这是三有礼。
什么是国君与臣属为寇仇?臣属的劝谏不采纳意见不听从,恩泽没降给百姓这是一寇仇;做臣属的有特殊原因不得不离开,君主还搜寻抓捕他,并到他可能去的地方极力设置障碍这是二寇仇;臣属离开的当天就收回他的土地宅院这是三寇仇。
本章产生成语“谏行言听”“膏泽斯民”“视若寇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