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呵”,拟声词,作为网络常用语,活跃于每个人的聊天记录里。据说它曾被评为“最伤人词汇”第二名,为人所反感。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呵呵”并不是网民自创的词汇,早在1700多年前就曾在文献中出现,而将它发扬光大的,竟是宋代“男神”苏东坡。在他的嘴里,“呵呵”一点也不讨人嫌,相反有点幽默、可爱,有点帅。
39岁那年的冬天,密州任上的苏轼,写了封信给好友鲜于子骏,先是叙旧,再聊创作,其中就用到了经典的“呵呵”——“所索拙诗,岂敢措手……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这句话译成白话就是,“你跟我要诗,小弟我有点拿不出手啊!这样,我呢最近喜欢写点小词,特附词一阕发给你看看吧,虽说没有柳永的味道,却也自成一格。呵呵。”
虽然表现得谦虚,却也难掩得意之情,还不忘调侃一下柳七郎。一句“呵呵”,让苏轼这个亲和、傲娇,又带点小窃喜、小得意的形象,跃然纸上。
与苏轼、蔡襄等合称“宋四家”的北宋人米芾,书法造诣很深,他的《蜀素帖》被后人誉为“天下第八行书”。不过刚认识苏轼时,米芾还没混出什么名堂,甚至有一段时间,对书法创作的前景与方向颇感迷茫,他给老大哥寄去自己的书法作品,求安慰,也求指点。苏轼回信勉励,“呵呵”收尾,尽显文豪调皮、风趣的一面:“示及数诗,皆超然奇逸,笔迹称是,置之怀袖,不能释手。异日为宝,今未尔者,特以公在尔。呵呵。”意思是说:“米芾老弟啊,你的书法很漂亮,笔迹飘逸,我爱不释手!这些作品放在将来必是宝贝,之所以现在没人看重,那是因为你还活着。呵呵!”半是玩笑、半是赞许的苏氏幽默,让米芾听了很是受用,而一声“呵呵”,又瞬间拉近了两人的距离。在苏轼的鼓励下,米芾的专业技能、境界不断提升,加之勤学苦练,终成一代书画名家。
苏轼的表兄文同,擅长画竹,有“墨竹大师”之称,他的竹画在当时可谓洛阳纸贵。苏轼“垂涎”已久,写信求画,名为求画,实为索画,恩威并施,理直气壮,临了还不忘附上“呵呵”大法:“哥,先不说帮你写《字说》的润笔费,就说我到处给你作记写赞,任你使唤,任劳任怨的,怎么着也得给我画几张吧?我这就派人去你家拿,不要让人等太久。不然,我就到处乱画,然后题上字,说是你画的。或者拿着你我以前的约定去告状,索赔二百五十匹绢。呵呵。”面对这么狡黠可爱的表弟,老实巴交的文同又能拿他怎么办呢?
光阴流转,转眼已是千年,但读苏轼的信,仿佛他就站在我们面前,如隔壁的二叔、三大爷一般亲切,为何?真性情使然。这事还有后续,据说文同真的专门画了一幅《赏雪谷偃竹图》,送给苏轼。几年后,文同去世,苏轼在整理字画时,“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可见,东坡先生确实是个性情中人。
友人孙颀也曾向苏轼求书。苏欣然应允,在回信中笑道:“纸轴纳去,余空纸两幅,留与五百年后人跋尾也。呵呵。”——“这字帖后面多出了几尺空白,就留给五百年后的人给我写跋文好了。呵呵。”就是这么自信,就是这么超脱,怪不得连他的政敌王安石(苏轼曾主动与他化解龃龉,握手言和)都慨叹道:“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介甫先生泉下有知的话,笔者很想告诉他:“千年过去了,还没有呢。呵呵。”#谈谈古人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