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泊长台驿
宋代:张咏
驿亭斜掩楚城东,满引浓醪劝谏慵。
自恋明时休未得,好山非是不相容。
转https://so.gushiwen.cn/shiwenv_ac871e21d5ab.aspx
(946—1015)濮州鄄城人,字复之,号乖崖。太宗太平兴国五年进士。历太常博士、枢密直学士等职。出知益州,参与镇压李顺起事,对蜀民实行怀柔政策,恩威并用。真宗立,入拜御史中丞。又出知杭州、永兴军、益州、升州,所至有政绩。累进礼部尚书,上疏极论丁谓、王钦若大兴土木,致国库空虚,请斩之以谢天下。旋遭排挤出知陈州。卒谥忠定。平生以刚方自任,为政尚严猛,好慷慨大言。与寇准最善,每面折其过,虽贵不改。有《乖崖集》。
译文
暮色中长台驿亭掩隐在古楚城东面的渡头边,我斟满浊酒,已经懒得再向朝廷进谏忠言。
但我仍然眷恋这圣明的时代,还不想辞官归隐。倒并不是山神不肯接纳我,他完全知道我淡泊名利的心念。
注释
长台驿:在今河南信阳郊外,有长台古渡。
斜:跟平面或直线既不平行也不垂直,这里指临水斜坡。
掩:遮蔽,隐藏。
楚城:信阳为春秋时楚地,故云。
满引:这里指满杯酒。
浓醪(láo):带滓的醇酒。
慵(yōng):懒。
明时:圣明的时代,也叫清时,盛世。休:指辞官归隐。
赏析
这首七言绝句,作者从简单叙述乘船出行、住宿驿站的生活琐事,表达了自己对人生、为仕的见解,并流露出内心深处做官、忠君、为民的情态。
首句点题。“斜掩”说明了写作时间,夕阳垂暮,日影渐斜,行旅了一天的人们将在驿站内休息。随着夜幕的降临,白天因为赶路而被暂时压抑的种种情感也就涌上心头,而对于在宦海中沉浮的士大夫而言,驿站既是他们行旅的落脚点,也往往昭示了他们人生起伏的坐标,“江阁嫌津柳,风帆数驿亭。应论十年事,愁绝始星星”(杜甫《喜观即到复题短篇二首》)。“夜宿驿亭愁不睡,幸来相就盖征衣”(韩愈《宿神龟招李二十八冯十七》),夜晚的驿站常常是历代文人夜不能寐,思绪万千的场所。而“楚城东”则交代写作的地点。所谓“楚城”,并不是特指哪一座城市,而是表明作者已经离开了京都,进入了楚地,即将来到南方。正是在这样一个南北文化的分水岭上,在这样一个暮色残阳的天地之中,张咏的满腹牢*,也就自然地不加修饰,出口成章。
第二句看似作者在驿站中饮酒自乐,此实为不得已而为之。《南史·谢弘微传》记载,谢蒲每以心直口快得罪于权贵,其兄送别时指着他的嘴说:“此中唯宜饮酒。”作者“满引浓醪”一语源于此典故。《宋史·张咏传》说张咏数次冒犯直谏太宗、真宗皇帝;丞相大僚在承天节斋会有酒失者,张咏也上奏章检举。这些劝谏、奏弹的结果,只得到由京官贬为地方官的结局。“劝谏慵”即懒得劝谏了。这里是他在“劝谏”、“碰壁”后的怨恨之语。实际上,张咏一直到晚年,真宗多次都不肯召见他,但他还是不断上疏直谏真宗不该“虚冈帑藏,竭生民膏血,以奉无用之土木”,竭力主张以斩误国宰臣丁谓、王钦若以谢天下。此句看似作者在驿站中对酒当歌,不问实事,实则以酒浇愁,以泄心中的不平。
第三句陡然回转,表明作者久居官位不辞的原因是为了显示耿耿为国的忠心,而不是贪图荣华富贵。宋代蔡启《蔡宽夫诗话》曾赞说:“(张咏)居无媵妾,不事服玩,朝衣之外,燕处惟纱帽皂绦、一黄土布裘而已……尝以诗寄傅霖逸人,云:‘前年失脚下渔矾,苦恋明时不忍归。为报巢由莫相笑,此心非是爱轻肥。’”有史所载,张咏“所至以政绩闻”。“自恋明时”一语可见出自肺腑之言,并非掩人耳目之语。
尾句沿袭《北山移文》。南朝周颙曾借归隐以沽名钓誉,最后还是因羡慕富贵而出山为富。名士孔稚珪借山灵之口讽刺周颙有违初衷。张咏当举人时,曾经想与隐士陈希夷分华山一半;希夷先生以纸笔蜀笺相赠,张咏笑道:“我知先生之旨矣,殆欲驱我人闹市乎?”以此与张生平事迹相比较,可见周颙与张咏虽都是开始隐居,最后出山做官,但二人的心境各不相同。后者张咏出山为官是为国为民,而前者周颇做官是为享人间荣华富贵。
在一首短短的一七绝里,有叙述,有议论,有感慨,有起伏开阖。取材博赡而能熔铸变化,借事似发明己意,而达到“情态毕出”的境地,这是此诗在艺术上的成功之处。
参考资料:
1、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5-6
2、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室.2006高考宋诗鉴赏点拨: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7
创作背景
据《宋史》记载,张咏是一个清官,而且敢犯颜直谏,由京官而放外任,这首诗是他在旅途中写的。当时他于傍晚船停靠在河南信阳县境内的长台渡口,住宿在靠水边的驿站中。
长台古渡
清代信阳知州、诗人张钺
临淮呼野渡,桐柏发源长;涨急篙能没,波平苇可航;
烟光通夹岸,云影泛中央;四牡津常问,溯洄意不忘。
1747年(清乾隆十二年)信阳知州张钺有感于信阳风光之美,挥毫写下了八首诗,这是其中之一。
八月二十八日破晓出长台关
清末至民国 黄节
中原人物无刘祖,北陆关山走马牛。
独向伊川哀被发,未闻临邑访长头。
乡心迢递三千里,风俗华离十六州。
有日澄清吾岂敢,鸡声寒动九边秋。
黄节
(1873—1935),广东省广州府顺德县人(今属广东佛山市顺德区)。清末在上海与章太炎、马叙伦等创立国学保存会,刊印《风雨楼丛书》,创办《国粹学报》。民国成立后加入南社,长居北京,袁世凯复辟帝制期间,黄节频频撰文抨击,致遭忌恨。此后,不再从事新闻舆论工作,专心致力于学术研究和教育事业。1917年,受聘为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专授中国诗学。1922年拒任北洋政府秘书长,后曾担任过一年的广东省教育厅厅长兼通志馆馆长。因对时局不满,在1929年辞职,仍回北京大学,同时兼任清华大学研究院导师。1935 年1 月24 日在北京病逝,归葬广州白云山御书阁畔。
黄节以诗名世,与梁鼎芬、罗瘿公、曾习经合称“岭南近代四家”。著有《蒹葭楼诗》2 卷,作品风格既有唐诗的文采风华,又有宋词的骨格峭健,刚柔并美,人称“唐面宋骨”,其中七律尤为出色。著有《诗学》《诗律》《诗旨纂辞》《变雅》《汉魏乐府风笺》《魏文帝魏武帝诗注》《曹子建诗注》《阮步兵诗注》《鲍参军诗注集说》《谢康乐诗注》《谢宣城诗注》《顾亭林诗说》等。 [1]
渡淮
何景明 〔明代〕
津口风翻旆,春阴郁未开。淮流冲古岸,沙店倚长台。
鸟向平芜下,人随返照回。未忘舟楫兴,临路独迟徊。
何景明
(1483~1521)字仲默,号白坡,又号大复山人,信阳浉河区人。明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授中书舍人。正德初,宦官刘瑾擅权,何景明谢病归。刘瑾诛,官复原职。官至陕西提学副使。为“前七子”之一,与李梦阳并称文坛领袖。其诗取法汉唐,一些诗作颇有现实内容。有《大复集》。
渡淮
钱大昕(清代)
我昔北游过清口,两渎交汇趋云梯。
独清安能救众浊,浪涌半挟沙与泥。
今朝乘轺义阳郡,遥望桐柏明秋霓。
长台关外寻古渡,轻舠撇波如凫鹥。
粼粼白石照见底,轻风吹皱青玻璃。
连峰屈曲自回抱,一条玉带垂腰围。
南来计程三千近,经涉滹沱漳洺淇。
渡河以后惟汝颍,终类邾莒朝鲁齐。
当年神禹奠四渎,各以巨海为会归。
河伯虽欲鹊巢占,势不肯下犹相持。
壮观先后落吾手,所惜沇泲故道迷。
高兴竟驰大别顶,坐看江汉万里朝宗时。
钱大昕
(1728—1804),字晓征,一字辛楣,号竹汀,嘉定(今属上海)人。乾隆进士,人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官至少詹事,旋引疾归,不复出。历主钟山、娄东、紫阳三书院,讲学著书不倦。有《潜研堂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