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的诗及表达的情感,赞美苏东坡的诗句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13 16:45:25

【07】

《惠州一绝》

苏轼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苏轼,这位曾遭贬至岭南的北宋文豪,以其豁达的人生态度与炽热的民生情怀,在这片被视为罪臣流放之地的土地上,书写了一段感人至深的官民故事。

面对贬谪的哀怨与生活的困顿,苏轼并未消沉,反而对岭南产生了深深的热爱,这源于他的旷达精神与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

罗浮山下,四季如春,山间枇杷、杨梅日日鲜美,尤其是那寻常的荔枝,不仅以其甘甜滋润了苏轼的口腹,更以其繁茂的生机与岭南紧密相连,使他由衷发出“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肺腑之言。

这句话绝非虚言,而是他心系岭南、愿与当地百姓共命运的真实写照。

身处岭南,尽管无官无职,苏轼并未停止为民办实事的脚步。他流连于山水之间,亲历民间,体察民情,关注百姓生活的点滴困苦。

目睹浮桥险象、长桥破损,他痛心之余,毅然捐出朝廷赏赐,并动员家人募捐,以实际行动改善民生设施。

田野考察时,他洞察到农业生产工具的落后,遂传授先进农具使用方法,倡议县令兴修水利,减轻农民负担。此外,他还致力于改善军营条件,调和军民关系,展现其深广的社会关怀。

无论何时何地,苏轼始终秉持士子之心,积极投身于帮助惠州百姓解决实际问题之中。

他的善举赢得了当地人民的尊敬与爱戴,虽无官职之威,却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理念。

对于苏轼而言,田园隐逸固然诱人,但若能运用自身智慧惠及一方百姓,同样是功德无量之举。

在宦海浮沉中,他逐渐看淡回归朝廷的奢望,只愿在岭南过上平静而快乐的生活,远离朝堂的是是非非。

此时的苏轼,内心正处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挣扎中。一方面,他向往陶渊明式的隐逸生活,另一方面,又难以割舍对国家与民生的牵挂。

这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他身处两难心境,却又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了心灵寄托,寓深情于平淡,显豁达于困厄,生动展现出苏轼身处逆境仍能笑对人生的高尚人格与博大胸襟。

苏东坡的诗及表达的情感,赞美苏东坡的诗句(9)

【08】

《洗儿》

苏轼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苏轼,这位才情横溢的宋代文学巨匠,其生涯中饱尝宦海沉浮之苦。

元丰三年,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成为团练副使,开始了长达五年的贬谪生涯。

初寓定惠院,后迁临皋亭,苏轼在这闲散之地却能随遇而安,僧蔬素食,游走山林,泛舟江湖,与渔樵为伍,甚至甘受醉汉推搡谩骂,只为享受这份远离尘嚣的自在。

这段黄州岁月,朝云的陪伴尤为珍贵。朝云为苏轼侍妾,自熙宁七年归于东坡,深受宠爱。

元丰六年,朝云诞下一子,小名干儿,聪明伶俐,苏轼欣喜之余,赋诗《洗儿戏作》,借育儿之题,抒发对人生际遇的深刻反思与官场的辛辣讽刺。

《洗儿戏作》以“望”字寄寓世人对孩子未来的期许,又以“误”字浓缩了作者一生因聪明才智招致的磨难。

诗中看似戏谑地表达出一种颠覆常理的愿望:宁让孩子愚钝无灾,也不愿其聪明却遭人妒、陷于官场漩涡。

苏轼为子取名“遁”,意在使其远离政治纷扰,一生平安。这一命名背后,无疑是他历经波折后对子女最深沉的祝福与对官场最冷峻的批判。

诗中后两句“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看似悖论,实则是苏轼以幽默自嘲自己曾经何时的聪明才智最终也是换来半生流离。笔触间不无揭示了官场的荒谬与人性的扭曲。

聪明本应是人生的福祉,却成为他仕途坎坷的根源。他深知,官场上,锋芒毕露往往招致嫉恨与陷害,而平庸无奇之人反倒可能因无碍他人利益而得以保全,甚至平步青云。

这首诗表面写育儿之乐,实则寓言人生,讽喻官场。苏轼以独特的“玩世不恭,愤世嫉俗”风格,将自己的人生感悟与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熔铸其中,展现了其超脱世俗、笑对人生的豁达态度。

经历过打磨的人才最终醒悟,人吧,尽管你集各种优秀于一身,都应该收放自如,不能锋毕露。

苏东坡的诗及表达的情感,赞美苏东坡的诗句(10)

【09】

《自题金山画像》

苏轼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这位承载着北宋文坛璀璨星光的人物,其一生犹如一只无拘无束的小船,飘摇于宦海之中,停驻之处皆留下深深的印记。

花甲之年,他已历尽沧桑,壮志虽未能完全实现,但内心深处那份浩然之气犹存,犹如“已灰之木”,无欲无求,不为外物悲喜,这是他在人生风浪中磨砺出的大彻大悟。

回顾仕途,苏轼自认平生最大功业并非在繁华之地如杭州、密州、徐州的政绩,亦非京城的荣耀时光,而是三次贬谪之地——黄州、惠州、儋州。

正是在这人生的低谷,他从失意的哀伤中提炼出生命真谛,领悟到无论得意还是失意,人生终究如梦,重要的是如何在逆境中找寻价值,于困顿中坚守自我。

常州一病,苏轼预感大限将至,留下遗言:“吾生不恶,死必不坠。”面对生死,他淡然超脱,早已勘破世间的无常。

远方的弟弟苏辙闻讯急赴常州,然而,苏轼终究未能等到最后的相见。七月二十八日,他带着满足的微笑,在熟悉的环境中,仿佛听到亲人的脚步声,感受到幸福的光辉,安然阖目。

《自题金山画像》是苏轼生命旅程的诗意总结,创作于他64岁北归途中,寓目李公麟所绘的东坡像,抚今追昔,感慨良多。诗以六言绝句形式,自嘲平生颠沛流离,功业仅是连番遭贬。

诗人以苍凉而诙谐的笔调,描绘垂老之态,回顾一生历程,诸多情感交织其中,言简意赅,余韵悠长。

此诗不仅是对其生平的精炼概括,更是其豁达人生观的生动写照,寓庄于谐,尽显苏轼笑对人生的洒脱风范。

综观苏轼一生,起起落落,却始终秉持旷达胸襟。无论是宦海浮沉,还是人生终点,他都能以超然的态度面对,将个人命运的波澜起伏化为诗意的篇章。

《自题金山画像》是一首六言绝句,作为苏东坡的生命绝唱,不仅勾勒出一位文人墨客的漂泊生涯,更传递出他对生活深刻的理解与对人生境遇的从容接纳,展现了一个时代的文化巨擘笑对生死、泰然处世的人格魅力。

可能很多人都能创造很多美好辉煌的人生,但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扛过所有灾难。

一个人的真本事不在于辉煌,而在于人在跌倒中可以战胜逆境,再次扬起人生的风帆。

苏东坡的诗及表达的情感,赞美苏东坡的诗句(11)

苏轼还有很多首绝句,也非常有深意,由于篇幅比较长, 以下三首,我就不解释了,喜欢的可以自行去学习

【10】

《琴诗》

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只有单独的一把琴弦,发不出声音;只有手指,也同样发不出声音。只有手指与琴弦相结合,按着乐谱规则弹奏,才能发出悠扬悦耳的声音。

这就揭示了主体与客体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理。弹琴如此,推而广之:怀才不遇,或君臣际会;生不逢时,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此等等,又何尝不是如此!

【11】

《柳氏二外甥求笔迹》

苏轼

退笔成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

君家自有元和脚,莫厌家鸡更问人。

【12】

《归宜兴留题竹西寺》

苏轼

此生也觉都无事,今岁仍逢大有年。

山寺归来闻好语,野花啼鸟亦欣然。

苏东坡的诗及表达的情感,赞美苏东坡的诗句(12)

上一页1234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