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这首《望江南·超然台作》,是一首豪迈与婉约两种风格兼容并蓄的词,全词采用了典型的“借景抒情”手法,通过春日景象,自身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以及心无归处的乡愁,表达了其豁达超脱的襟怀。
人们之所以对苏轼情有独钟,不仅在于其高超的文学修养和艺术手法,更在于他无以伦比的人格魅力。他的精神境界,可谓古来罕见。他的豁达,从来不是跳脱出世,不问世事,麻木不仁,浑浑噩噩,而是,努力去适应各种不利环境,直面困难,积极进取,悲天悯人,勤政爱民。他有时也会感伤,也会哀叹,但从来不会悲观绝望,他总是及时自我调节,始终坚持自己那份执着、那份洒脱。这首词就是最好的体现。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但是只一眼就惊艳到所有人的句子,却是屈指可数。纳兰性德的“人生若只如初见”算一句,另外一句估计就是“诗酒趁年华”了吧!诗酒趁年华是一种理想,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因这句话太过走心,曾有多少人神往过这样的生活境界,又有多少人默默的将其作为自己的“人生签名”,甚至有的网友将其与别的诗句搭配,竟然毫无违和感,依旧隽永唯美!
2021年4月15号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今天复习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原文如下: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的大意是:三月七日,我与友人一同外出春游。在回来的路上,经过沙湖时,正赶上下雨。而拿着雨具的仆人,早些时候,因为有事,已经提前离开。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进退两难,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就晴了。于是,就做了这首词。
不要只注意听,那些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雨再大,也不必太在意。何妨放开喉咙,大声吟唱,悠然自得,从容而行。手拄竹杖,足踏草鞋,同样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身披一件蓑衣,任凭风吹雨打,泰然处之,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微微有些冷。此时,山头初晴,露出一抹斜阳,恰好应时相迎。回头再望一眼,方才刚刚走过的,遭遇风吹雨打的地方。还是回去吧。对我来说,哪里有什么风雨,哪里有什么阴晴。所谓风雨,所谓阴晴,不过是人们心中的幻象而已。
据有关资料记载,这首记事抒怀词,作于苏轼45岁那年春天。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已是第三个春天。苏轼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同行朋友深感狼狈,他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