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娟,陕西省学科带头人、陕西省教学能手,陕西省名师唐亚丽工作室骨干成员。热爱生活,喜欢读书。多篇文章刊发于《陕西教育》《教师报》等平台,现任教于宝鸡市渭滨区航天小学。
听课对于我这个从教多年的老教师而言,是一件司空见惯的事情了。大师精彩的示范课,学校教研组的研讨课,同事之间的家常课。但是每一次的课总有新的收获,给人新的启迪。我始终坚信:学科之间一定是相通的,一通百通,跨学科之间的学习和研讨一定会让人有异于往常的收获。昨天,学校里邀请两位数学省级教学能手开展"名师引领"教学研讨活动,总共有三节研讨课,给我带来新的启示。作为一个从教多年的老教师,对于上好数学课,笔者有四个建议。
一、突出学科思政,关注教材的育人功能
在立德树人的大背景下,思想教育不仅应该落实在思政课上,更应该落实在每堂课中。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学科思政。数学课中也蕴藏着好多关于思想教育的信息,等着我们去捕捉。例如,在段静老师执教的《人口普查》这一课中,恰巧最近正在进行第七次人口普查工作,在教会学生读写较大数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了人口普查的重要意义。她在教会学生认识了13 7053 6857这个大数之后,还告诉学生,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如果人人贡献一份力量,我们离中国梦就更近了。李玲老师教学生来认识温度的时候,选择了我们国家同一时间里,东南西北不同地区的温度,有的地方已经冰天雪地了,而有的地方还温暖如春,充分让我们感受到了我们的祖国真大呀,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从每一个细节入手,发掘好教材的育人功能。
二、突出数学的趣味性,关注知识的生活化
我们常说"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那么,数学学科也不例外。给冰冷的数字披上温暖的外衣,学生更加喜闻乐见。段老师在教完学生读完生活中的大数之后,将读数的方法,给学生总结成了一首朗朗上口的儿歌,很受学生的欢迎。李小虎老师执教的《分数乘除法的应用》,是一节自己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梳理出来的练习课,例题的选用,都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案例。体育老师们购买的篮球和足球的个数,班级里男生和女生的人数等等,生活味很浓的习题。教材只是一个知识的载体,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情境进行改变,将习题本土化,更适合自己学生的胃口。让学生明白:数学是一门很有用的学科,原来生活处处有数学。
三、突出少讲多学,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
不论是哪一门学科: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老师只是教育的主导,训练是教育的主线,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数学课中需要重锤敲打的地方一定是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所以,还是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来尝试,在学生解决不了的地方,老师在给予充分的点拨。相信学生,适当地慢一些,等上学生三五秒钟,好的数学课一定不是灌输式的,而是老师领着学生"顺藤摸瓜"一路去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一堂课下来,使学生感受到:原来我自己也挺棒的,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就更足了。
四、突出数学的实用性,关注知识的延续性
数学练习题的是突出一个"真"字。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真问题。笔者上班的时候,有一位有经验的老教师,在学习小数除法的时候,给学生的练习题,让学生来学习买菜:一斤土豆1.2元,老师今天买了2斤,需要多少元钱?第二天,菜的种类变了,需要的数量也发生了变化,学生对小数的乘法运用娴熟,因为有时候算出来的菜价钱贵得离谱,都不用老师说,自己就会停下笔来进行检查。好的数学课也应该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效果,作业的布置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或是激发学生探索的*,或是为下一节课的知识学习埋下了伏笔。
总之,通过参与数学组听课、评课、研讨活动,让我更加坚信:学科整合可以让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加浓厚。叶圣陶说过: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得法"的道路上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始终保持着"空杯心态",去探索。"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有空,大家不妨走进其它学科的教室去听听课,你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编辑:王波
《陕西教育》是陕西省教育厅主管,陕西教育报刊社主办的教育类刊物,投稿邮箱:sxjy_w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