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农民日报】
衡量生态文明的尺度,实际上就是人类与野生动植物之间的距离。
浙江的春天,不止花香,还有鸟语。每年4月,是全省的野生动植物保护宣传月,4月10日-16日则为“爱鸟周”,后者至今已举办42届。纵观各地,青山湖边、乌溪江畔,一系列公益活动拉开帷幕,目的就是吸引更多目光关注野生动植物保护。
浙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分布的重要区域之一。在浙江,现有陆生野生脊椎动物790余种,高等植物6100余种,其中受国家重点保护的分别有192种和115种。这些动植物往往远离人类的日常生活,然而,地震、火山、海啸,每一次大规模自然灾害,都是对野生动植物的直接摧残。
有科学家指出,地球现在正处于物种大灭绝的进程中。更可怕的是,灭绝正在滋生灭绝:一个物种的灭绝,继而会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引发连锁反应。许多情况下,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复杂的,而且往往无法预见,直到消失于这个世界才会被意识到,无声无息,甚至没有任何告别。
但时间又是公平的,同时也永远无法被挽留。当记者尝试走近濒临灭绝的野生动植物时,发现其背后的守护者们,都有一个意志坚强的灵魂。他们身上,有着永远讲不完的故事。他们大多生活在人迹罕至的地方,或是深山,或是海岛,与孤独为伍,与时间赛跑,用他们的耐力、毅力,用他们的青春韶华,乃至生命,诠释着对生态家园的守护。
“东方宝石”,闪耀江南
长喙、凤冠、赤颊,浑身羽毛白中夹红,颈部披有下垂的长柳叶型羽毛。在日本,朱鹮被奉为“国鸟”。然而,在1963年,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宣布其灭绝,朝鲜半岛紧随其后,在2003年,日本最后一只朱鹮也“撒手人寰”。
幸运的是,朱鹮并未完全消失。1981年,在秦岭南麓的陕西省汉中市洋县,发现了7只朱鹮的影踪。浙江曾是朱鹮重要的栖息地之一,能不能通过人工繁衍,在江南重建种群?
朱鹮。 俞肖剑 摄
2008年,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从陕西引进了5对朱鹮,并成立珍稀野生动物繁育研究中心。当时,邱国强是该县林业局的行政管理人员,得知要引进朱鹮,不假思索就报了名。
那年正值朱鹮繁育季。孵化室里,一枚朱鹮蛋轻轻晃动,邱国强一得空就去端详。28天后,小朱鹮即将破壳而出,他甚至比自己小孩出生还紧张。然而,十几个小时后,小朱鹮却纹丝不动,直接“胎死腹中”。
邱国强几乎瘫坐在地上,时间已过凌晨,他并不想回家,而是连夜翻起了之前的孵化记录。结果令他十分惊讶:朱鹮的产蛋受精率仅26%,出壳的幼鸟存活率也只有33%!
查找了诸多资料后,邱国强决定改变传统的肉眼观察配对与繁殖方法,打通全部笼格,给朱鹮以“自由恋爱”的机会。朱鹮是一夫一妻制,一旦“喜结连理”,便会“一生相守”。果然,自由配对后,朱鹮产蛋受精率大幅提高,孵化率自然也提高不少。但幼鸟出生后怎么活下来呢?
一般,小朱鹮出生后会由父母轮流喂食,因为没有先法可循,邱国强便向大自然要答案。有段时间,天蒙蒙亮,他就来到朱鹮的栖息地,用望远镜观察其喂养之术,回来再在实验室里配比最适宜的半流食。功夫不负有心人,幼鸟们真茁壮成长起来。
袁李莹、马小龙分别是研究中心的饲养员和技术员,负责24小时全天候照顾小朱鹮们。一天六顿,光喂食就得7个多小时。育鸟多年,他们早已练就“火眼金睛”,一看就能判断朱鹮宝宝的健康状态。
朱鹮。 资料图
成活率提高后,如何让朱鹮走出温室,摆脱“饭来张口”的人工干预,能够自主觅食和高空飞行?2012年,一个占地2700平方米的野外训练大棚应运而生,用于放飞前的模拟训练。经过不懈努力,一年多后,首批朱鹮成功放飞。
如今,在下渚湖周边村庄,邱国强和朱鹮已是无人不知。无比欣慰的是,保护队伍越来越大,老百姓的环保意识更强烈了,都会自觉参与保护。有对朱鹮在沿河村村民丁香根家附近的香樟树上安了家,从此,老丁与邻居们成了朱鹮一家的“守护神”。
经过14年的努力,从饲养、繁育到野化,德清基地已形成了一整套成熟先进的朱鹮人工驯养繁殖体系和野外重建种群培育操作体系。去年孵化季结束后,种群数量已达669只。放眼整个中国,朱鹮种群数量已经超过7000只,栖息地由不足5平方公里扩大到1.5万平方公里。
随着南方野外种群重建步伐的加快,被誉为“东方宝石”的朱鹮正在慢慢告别濒危。
呦呦鹿鸣,回荡山林
“人这一辈子,找到自己愿意做并能长久坚持的事情不容易。”57岁的章叔岩对眼前的这片山林,有种难以言表的情愫,大抵是因为这里有太多自己放不下的生灵。尽管体力大不如从前,可只要天气允许,他依然时常要去杭州市临安区千顷塘湿地里走一圈,看看最心爱的华南梅花鹿。山路起伏不定,他脚步轻缓,只为不惊扰山中精灵。
华南梅花鹿。章叔岩 摄
时间一晃便是35年。1988年,杭州市临安昌化林场招工,章叔岩由此开始了在大山沟里的生活。时至今日,他仍记得初遇华南梅花鹿时的震撼。那次巡山,坳里头,一头雄鹿正在蓝天白云下昂头鸣叫,长长的鹿角奋力舒展,仿佛自带光晕。只可惜,那次章叔岩无法留下影像,但场景在他脑海中无法抹去。
巧合的是,十年后,临安清凉峰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专家提及这里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华南梅花鹿,但又无图无真相,找不到直接证据。为此,申报组专门成立了调查组,可最终也未觅得梅花鹿踪影。章叔岩不服气,专门坐车进杭州城里,自费3000块钱买了一台相机。他相信,终有一天会再次邂逅华南梅花鹿,到时就用这台相机记下影像。
梅花鹿是十分警觉的动物,稍有风吹草动,便早已跑得无影无踪。章叔岩常常单独行动,趴在湿润的灌木丛中,岿然不动。很幸运,翌年,在一片雪野里,他终于遇见了一头华南梅花鹿,一下填补了国内影像记录的空白。一拍定情,为了离梅花鹿更近,章叔岩考入保护区,专门从事华南梅花鹿的监测和保护工作。
从一头刚出生的华南梅花鹿抢救开始,2002年,保护区在千顷塘保护站周边建设了繁育试验基地,之后又建了多个功能区块,还专门配备半生态繁殖区。在浙江省林业局的支持下,近几年,保护区持续开展了对华南梅花鹿的种群监测、栖息地选择与适宜分析,以及野外放归等研究,为其栖息地生态恢复提供基础。
深山里的生活是孤寂的。作为保护站的站长,章叔岩依然在坚持,每年平均在山上工作超过330天。被列入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的华南梅花鹿,在国内种群量不到2000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其列为濒危级。昔日,保护区未建前,临安仅有80多头华南梅花鹿,如今已增至300多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