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教师报】
最近,听了学校刘小丽老师执教《黄继光》一课,整堂课的教学流程相对顺畅,有四个亮点。
一封家书
黄继光的绝笔家书,是清晰贯穿整堂课的主线。
刘小丽老师从家书入手,先让学生听家书朗诵——“男现在为了祖国和人民,需要站在光荣战斗最前面,为了全祖国家中人等过幸福日子,男有决心在战斗中坚持为人民服务,不立战功不下战场。”从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学生感受到了黄继光内心的坚决。
之后,刘老师顺势导出——“黄继光在他的家书中是这么写的,在上甘岭战役中他也是这么说的。”让学生快速找出黄继光主动请战的语言描写的句子——“参谋长,请把这个任务交给我吧”“让祖国人民听我们胜利的消息吧”!
在学完语言描写这一内容后,刘老师又用家书过渡:“孩子们,黄继光的这份决心不仅表现在他的文字与语言中,也诠释在他的每个动作里,让我们一起去找一找,画一画,读一读,品一品吧。”从而巧妙地将课堂导入到下一个环节。
最后,在学生阅读了拓展的英雄故事后,刘老师又用家书这样过渡:“其实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还有许多英雄人物,他们也正如黄继光家书中所写的那样——‘站在光荣战斗最前面,为了全祖国家中人等过着幸福日子。’他们觉得人生的意义就是为人民服务。”
家书这条线索让整堂课一气呵成,效果显著。
两句话语
刘小丽老师这节课的朗读指导建立在学生的理解和感悟上,并且形式多样。看她如何指导学生诵读黄继光主动请战时的两句话——
师:黄继光说这句话的神态是怎样的?
生:愤怒。
师:这是对谁的愤怒?从中你可以感受到黄继光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1:对敌人的仇恨。
师:正因为怀着这样的情感,所以黄继光说这句话的语气是怎样的?
生2:坚决。
师:好的,让我们也来表达一下内心的那份坚决吧!
(生齐读)
师:当黄继光请战完毕,带上两个战士出发时,他又说了什么?
生3:让祖国人民听我们胜利的消息吧!
师:此时的黄继光是在“说”吗?
生4:不是,他是在喊。
师:喊给谁听?
生5:祖国人民。
师:他想让祖国人民听什么呢?
生6:听他们胜利的消息。
师:可见黄继光对这次行动有必胜的信念。带着这份情感,让我们也充满感情地喊一喊吧!
(生齐读)
这样的朗读指导,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还逐渐丰满了英雄的形象,一举多得。
三个动词
整堂课,刘小丽老师不仅抓住一封家书,两句语言,还聚焦于黄继光的三个动作——一个“爬”字,两个“站”字,有的放矢地展开教学。
怎样爬?在肩上和腿上受重伤的情况下,使尽全身力气往前爬。怎样站?突然站起来;又站起来。在什么样的环境下爬?炮弹在周围爆炸;冒着浓烟,冒着炮火;敌人的机枪对准他,子弹像冰雹一样射过来。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站?在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了。起来后,他是怎么做的?展开双臂,向喷射着火舌的火力点猛扑上去,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
在学习黄继光艰难爬行这个环节时,刘老师先让学生找出描写黄继光当时身体情况的句子,继而观看黄继光艰难爬行的电影视频,再引导学生说说在视频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顺势找出具体描写这些情形的句子,并思考:在这样的情况下,黄继光会爬得怎样?(缓慢,艰难,吃力)黄继光使尽全身力气向前爬去,此时你觉得是什么在驱使他这样做呢?(英勇顽强)所以,读这句话时我们该怎样读呢?(语气很轻,语速很慢)
在学习黄继光两次站起来勇堵枪口的段落时,刘老师先让学生找出这两段文字中的动词,再结合当时的背景资料,了解敌人可怕的火力,体会黄继光的视死如归。此时,刘老师话锋一转,问道:“如果当时你就是黄继光的战友,会有什么感受呢?(惊讶,惊喜,敬佩,感动)所以文中一连用了四个感叹号,让我们带着这种心情去读一读吧!”
这样的学习将多元信息熔于一炉,学生在听、说、读中理解、揣摩、感悟。
课题后置
刘小丽老师迟迟没有出示课题。所有的教学环节完成后,她总结道:“虽然黄继光再也没能回到母亲的身旁,但这位用胸膛挡住敌人枪口的英雄,我们会永远记住他,让我们大声喊出英雄的名字——黄继光!”此刻,在学生庄重的呼喊声中,刘老师才一笔一画地写出课题——《黄继光》。如此设计,不仅把课题写在了黑板上,还刻在了学生的心里,将学生对黄继光的崇敬之情由此升华。
通观刘老师的整堂课,教师与学生、作者与读者、文本与情感互相打通、高度融合,达到了“一咏众叹”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系江西省安福县平都第一小学)
本文来自【中国教师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