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思而后行的例子现代,三思而后行的具体事例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15 11:58:35

项羽

不过在鸿门宴开始之后,他却并没有按照原来的计划进行,甚至多次对范增的暗示选择视而不见。至于此时他的心里究竟在想什么,如今早已无法得知,然而可以肯定的是他一直都在犹豫,迟迟无法给出明确的决定。

可是这样一来,也就等于白白错失了除去对手的最佳机会,使刘邦得以找借口逃脱险境。对于项羽的做法,曾经有人这样分析:

第一,项羽出身贵族,不屑与刘邦这种身份的人动用阴谋(说白了就是在顾及自己的面子)。

第二,对自己的实力有绝对信心,没有将对方看成真正的对手。

第三,对谋士范增没有十足的信任,难以像刘邦对张良那样言听计从。或者也可以理解为他有自己的小算盘,总是会对别人的意见进行反复权衡。

但是不管怎么说,项羽这一次的确是想得太多了,他的斟酌与顾虑,已经在无形中成了一种负累,使其无法及时付诸行动,挡住了通往成功的道路。其实这种现象不止发生在鸿门宴上,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可以遇到。

比如我们在做一些重要决定的时候,总是会思来想去,觉得所有办法都不够完美,翻来覆去无法下定决心。这种情况也被现在的人们,非常形象的称为选择障碍症。

这个问题往小的方面说,会影响人的办事效率,在不知不觉中浪费很多时间。但是往大的方面说却可以影响整个人生,在某些关键事情上起到决定胜负的作用。

三思而后行的例子现代,三思而后行的具体事例(5)

范增

如鸿门宴过后,范增曾当着项羽的面仰天长叹:“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后来历史也的确用事实印证了范增的预言,西楚霸王项羽垓下被围,突围无望之后自刎乌江。

但实际上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没能明确理清思考与行动的相互关系和先后顺序。

思考和行动,究竟该以哪个为重?

其实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首先应该回头看一眼以上举出的两个例子。张良的深思熟虑,是为了帮助刘邦做出正确的选择,所以他考虑了古往今来的种种因素,只为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

而且也正是由于他的及时斧正,刘邦才不至于误入歧途,并且在后来成功开创了大汉王朝。

可是与之相比,项羽的思考明显缺乏了一种明确的目的性。况且张良的思考是在作出具体决定以前,在劝说刘邦的时候,他心中就已经有了明确的想法和答案。但项羽却在应该做出决策的时刻,依然还在不断犹豫,无法进行下一步行动,这就是两者之间的差距。

或者也可以说,思考的目的是为了让行动变得更加顺利,而不是给行动增加负担,所有的问题都应该在行动之前得到解决,万不可留到采取行动的时候再反复斟酌。比如《韩非子·亡征》中有言:“缓心而无成,柔茹而寡断,好恶无决,而无所定立者,可亡也。”

这句话完全可以作为一个对立统一的观点,与“三思而后行”这句古训同时运用。因为三思的目的是为了后来的行动,如果只思不行,那么思考也就没有了意义。要想真正走向成功,就必须把两者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并且还要分清先后顺序。

三思而后行的例子现代,三思而后行的具体事例(6)

季文子

就像本文开篇处提到的季文子,他之所以能够成为《论语》中三思而后行的典范人物,正是因为他清楚地认识到了两者之间的关系,一直都能够正确对待思考与行动的前后转化。例如《史记·鲁世家》记载,季文子虽贵为鲁相,可是家无衣帛之妾,厩无食粟之马,府无金玉。

其实也曾有人问他为何如此“抠门”,但他给出的回答却是:“我当然也愿意穿绸衣、骑良马,可是,我看到国内老百姓吃粗粮穿破衣的还很多,我不能让全国父老姐妹粗饭破衣,而我家里的妻子儿女却过分讲究衣着饮食。”

通过他给出的回答我们可以看出,此人确实是一个谨小慎微之人,所做出的决定,也都是三思之后的结果。不仅想到了自己,更想着鲁国的百姓,想到了自己能够造成的影响和作用,因此他也就能够作出对整个国家和社会具有积极意义的行为。

此时我们再结合之前所提到的“两分法”,就可以得出最终想要的结论:思考和行动其实一样重要,但前提是要有明确的目的和正确的立场。

如果目的不够明确,那么思考就会演变成犹豫,行动也终将无法落实。若是立场不够正确,最终的行为就将会走向错误的方向,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甚至还有可能背道而驰。

“三思而后行”,你学会了吗?

说了这么多其实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学会正确运用这句古训,在两个矛盾的极端,找到对立统一的关键点,以及思考与行动的结合点。

深入了解古人留下的人生观念和哲学观点,并不是为了研究那些空泛的理论,而是为了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些知识。只有明确这个立场,才能真正开启智慧的大门,发现古人留下的精神宝藏。

三思而后行的例子现代,三思而后行的具体事例(7)

“三思而后行”,不是强制性的要求,也不属于任何陈旧的规定。它只是一种帮助我们做出决定的思考方式,可以让事情在原来的基础上变得更加完美,发展的更为周全。

所以我们对于这句话要有一个全面而且正确的认识,“三思”这两个字代表着行动的前提,没有深思熟虑的周密计划,就难以拥有一帆风顺的行动过程。

因此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思考必须和行动并重,才能够达到最理想的效果。不过正所谓知易行难,明白一个道理很容易,但想要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却是一条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的道路。

这句古训中所包含的意义,可以通过文字来讲述,可是如何真正学会并且运用它,则要靠我们今后各自的努力。

上一页12末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