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副对联,不知何人所撰,最近却突然火了起来。大火的原因是,一副只有14个字的对联里,竟巧妙地引用了6个典故——
西席桃李满桑梓,
东坦龙蛇尽楷模。
就是上面这副,从字面上看,对联既无离奇之处,也无惊艳之笔,大概意思也能理解一二。但是仔细探究才发现,撰联者喜好用典,且达到了痴迷的程度。14个字中除“满”与“尽”两个形容词外,其他的6组词则都各有出处,现在为你一一剖解。
一“西席”说的是汉明帝刘庄与桓荣之间的故事。
刘庄是光武帝刘秀与阴丽华的儿子,即位后还算是勤政。明帝在位时,吏治清明,境内安定。光武帝末年,全国载于户籍的人口为2100多万,至明帝末年,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激增至3400多万。明帝和章帝在位期间,出现了繁荣的盛世局面,史称“明章之治”。
桓荣,安徽怀远人,是东汉著名学者,年少时就赴长安求学,拜博士朱普为师,十五年不回家乡,终成学业。桓荣六十多岁时方为光武帝刘秀所赏识,被任命为议郎,入宫教授太子刘庄,后被授任为博士,升任太子少傅,55年(建武三十年),被授任太常。
刘庄即位后,仍以师礼重待桓荣。他常常到桓荣住的太常府内,请桓荣坐向东的位子,并替桓荣摆好桌案和手杖,亲自手拿经书听桓荣讲解经文。他为何让老师“向东”坐呢?因为汉代室内的座次以“西席”(面向东方)为最尊。“西席”,就是“坐西面东”的座次,明帝这样安排是表示对老师的尊敬。由于皇帝安排老师坐西席,于是人们就把家庭教师,甚至所有的老师都尊称为“西席”了。
二[“汉明帝尊桓荣以师礼,上幸太常府,令荣坐东面,设几。故师曰西席。”(《称谓录》卷八)]
“桃李”一词我们都能理解,它指代的是学生。但,其中的原因了解的人却并不多。说的是春秋时魏人子质的故事。子质是魏国的名臣,学识渊博,是个典型的学者型官员。他在任期间,还培养提拔了许多人才,一时门庭若市。后来他因得罪了魏文侯被免职,满朝文武再也没人理他了,他只好独自跑到北方去投靠老朋友子简。见到子简后,子质就大发牢*,抱怨那些自己倾注心血培养与提拔的人关键时刻没有一个人来为他说话。子简听后笑着说:“春天种下桃李,夏天可以在树下纳凉,秋天还可以吃到果子。可是,如果你春天种下的是蒺藜,那么,不仅夏天不能利用它,就是到了秋天它满身长的刺还会刺人。”
[“夫春树桃李,夏得阴其下,秋得食其实。春树蒺藜,夏不可采其叶,秋得其刺焉。”(《韩诗外传》卷七)]
子简是以树喻人,培养人才要像种树一样,应该先选准对象,然后再加以培养。子简以“种树”来喻“育人”,关键是要选才得当。后来,人们就把老师培育出的优秀人才喻称为“桃李”,渐渐地“桃李”就代指老师培养的所有学生了。
三“桑梓”与“桃李”一样,同为常见树种。在汉语中,“桑梓”一词经常被人们用来代称“故乡、乡下”。这一用法至迟在东汉时期就已形成,因为东汉张衡在其《南都赋》一文中即有句曰:“永世友孝,怀桑梓焉;真人南巡,睹归里焉。” 那么,在我国为数众多的树种中,人们为什么偏偏会选中桑、梓这两种树来指称故乡呢?
古人为了穿衣,家家种 桑植麻。《孟子》曰:“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所以“桑麻”一词就专用来指农事,唐朝诗人 孟浩然《过故人庄》诗,就有“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句子。古代人们家宅旁常栽种桑和梓,《诗经•小雅》中说“ 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是说桑与梓。桑梓之地,父母之邦。容易引起对父母的怀念,后来“桑梓”就用来做“故乡”的代称。
四“东坦”是东床坦腹”的略语,说的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故事。
东晋太傅(国王的辅佐大臣与皇帝老师)郄鉴有个漂亮的女儿,名叫郄璿,字子房。生得人有人才,貌有貌相,郄鉴爱如掌上明珠。郄老师有个同事王导(时为丞相),家中子侄众多,郄老师就想攀上这家亲戚。他把这种想法给王导一说,王导满口答应,说:“我们王家的男孩儿,你自己去挑,挑上谁是谁。”
王家公子听说郄太傅家来选婿,个个都卯足了劲,仔细打扮一番出来相见,因为他们早就听说郄家有个美貌多才的佳人郄子房,都希望自己能被选中。挑花了眼的“媒人”突然发现,东厢房里还有个年轻男子,没有刻意打扮不说,还袒胸露怀地躺在床上呼呼大睡。
将在王家看到的一切如实汇报。郄老师听完媒人的汇报后,眼睛一亮,当即决定把女儿嫁给那个袒腹东床的年轻人。当年那个袒腹东床的年轻人,就是,后来以书法闻名于天下的王羲之。
[郗太傅在京口(今江苏镇江市),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或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后称人婿为“令坦”或“东床”。(《世语新说•雅量》)]
由此,“东坦”或“东床”就成了对女婿的尊称。 但“东坦”或“东床”这种称谓一般都用于称对方的女婿、别人的女婿。
五“龙蛇”一词最早见于《易•系辞下》:“龙蛇之蛰,以存身也。”这是蓄抛待发之象,比喻有非常之才的人物。再如,《左传襄公二十一年》:“深山大泽,实生龙蛇。”意思是说:幽深的大山,广阔的水域,确实是生长龙蛇的地方。不寻常的地域环境,往往会生长出不寻常的事物,即有钟灵毓秀、地灵人杰之意。
诸葛亮自号“卧龙”,即此意也。
六“楷模”一词的词义大家都懂,只是其本源出处似无定论,多数人认为楷模是两种树——生长在孔子墓旁的楷树与生长在周公墓边的模树。
孔子死后,其弟子三千在坟墓边守灵三年。惟独子贡在孔子生病时因外出经商而未能探视,他则祭守六年。子贡在奔丧时曾折树枝为哭丧棒,并将其插入墓旁,后来此树枝便萌发长成叶茂枝疏、干直质良的大树,是为楷树。
模树据说生长在西周初年的政治家周公坟上。此树四季常青,枝繁叶茂,其叶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春青、夏赤、秋白、冬黑,色泽纯正。
[“昔模木生周公冢上,其叶春青夏赤秋白冬黑,以色得其正也。楷木生孔子冢上,其余枝疏而不屈,以质得其直也。若正与直,可为法则。”(淮南王刘安《草木谱》)]
这两种树都因生长在圣贤的墓旁,其形状与质地又为人们所喜爱、钦敬,所以后人便把那些品德高尚、受人尊敬、可为师表的模范榜样人物称为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