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松鼠找花生说明了什么,小松鼠找花生心情变化过程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17 05:47:40

《中国儿童》的前身,是《北京儿童》。

《北京儿童》创刊于文革期间,上面有多篇童话,仍然是现在教材里的熟客。

如现在教科书里的《要下雨了》就发表在《北京儿童》上。

1979年,《北京儿童》停刊,编辑部集体转入《中国儿童》。

小松鼠找花生说明了什么,小松鼠找花生心情变化过程(5)

之后,《中国儿童》的风格,基本继承了《北京儿童》定位的儿童画刊的特征,始终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儿童展示一个趣味的、娱乐的童趣世界。

不过,到了1997年,《中国儿童》的定位发生了转变,改成了少先队队刊,侧重于介绍少先队的工作动态,之前主发童话、连环画作品的画刊风格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逆转。现在这本杂志名叫《中国少年儿童》。

但这依然不影响八十年代的《中国儿童》杂志给教科书提供了众多的课文原型素材,可以说,在教材众多的素材资源中,《中国儿童》堪称数一数二的一本儿童读物。

小松鼠找花生说明了什么,小松鼠找花生心情变化过程(6)

发表在《中国儿童》1982年第8期上的《小松鼠找花生》,几乎是一块不起眼的豆腐块,很难想象,它发表时所处的那种局促的空间、边缘的地位、粗鄙的版面样式,阻挡不了它成为教科书里的一篇经典课文。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可以在《中国儿童》1994年第6期刊登的童话《小松鼠种花生》中,看到老故事的新翻杨柳枝,说明相隔十余年后,介绍花生果的奇特的结果规律的童话作品依然以大同小异的面目亮相于少儿刊物。

我们看看刊物上的原文是怎样的,并与现在的课文稍作比较,括号里的文字,是现在的教科书修改部分:

小松鼠找花生说明了什么,小松鼠找花生心情变化过程(7)

离松树林不远的田地里,落花生已经开花了。花儿黄澄澄的,像闪着的眼睛。

(课文版:大树旁边的地里种了许多花生。花生已经开花了,一朵朵金黄色的小花,在阳光下格外鲜艳。——原文强调了松树林,突出了松鼠生活空间的特点,而现在仅仅交代了“大树旁边”,这个树是“单个树”而是大树的“树林”?显然,没有原文设定的情境还符合故事的发生环境。)


小松鼠想:“等花儿结了果,我就摘下来,留着冬天吃。”

(课文版:小松鼠问鼹鼠:“这是什么花啊?”鼹鼠说:“这是花生的花。到了秋天,会结花生,花生可好吃啦!”小松鼠很高兴,他想:等花生结了果,我就把它摘下来,留着冬天吃。——课文版里增加了一个角色:鼹鼠,由鼹鼠介绍了这个花的属主,然后接上了原文的小松鼠的心理动机,让文章的背景交代更加慎密、完整)。

每天,小松鼠总要从树上跳下来,去看看落花生结果没有。

(课文版:小松鼠每天都到地里去,看看结花生了没有。)

他等啊,等啊,等到金色的花朵全都落没了影儿,也不见一个花生果。


(课文版:他等啊,等啊,等到花都落光了,也没看见花生。——原文中的“没了影儿”,很口语化,也很形象生动,而现在课文里改成“落光”了,明显稍逊一筹。)

“奇怪!”小松鼠睁大了眼睛。“花生果被谁摘走啦?”


(课文版:小松鼠感到很奇怪,自言自语地说:“是谁把花生摘走了呢?”——原文用小松鼠发出的一声讶异的惊叫:“奇怪”,给文章陡添了波澜,接着给予了这一声发声以表情动作的描摹:“睁大了眼睛”,可以说是在“声”、“画”上达到了绘声绘色,相比之下,现在课文里,用了两个抽象过的词语“奇怪”、“自言自语”,优劣自有公认。)

这时,蚯蚓从泥土里钻出来,对小松鼠说:“谁也没有摘,谁也没有采。花生果,好好在。到底藏在哪儿?请你猜一猜。”

小松鼠在花生秧里找了又找,还是没找到。

小朋友,请你告诉小松鼠,花生果藏在哪里。(答案在本版)

(课文里,没有原文的后三节,蚯蚓的角色,也直接被删去了。)

我们再看看刊物里提供的答案,这是用汉语拼音公布出来的:

小松鼠找花生说明了什么,小松鼠找花生心情变化过程(8)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