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指数:★★★
(建议空闲时间阅读)
适合这些朋友阅读:
- 热爱阅读的朋友。
《重读》这本书,我正是在重读。
唐诺先生是当代我最敬佩的散文作家之一,同时他还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人。
他博览群书且思想深刻,然而最早出道时是靠写NBA球评出名的。他在出版社工作时,翻译了一大批推理小说,为了让中文读者更了解这些小说,他写了很多导读,结果这些导读汇集成书,有的比本身介绍的小说还好看。他写作的方式很古板,每天早上起来定时定点前往咖啡馆写文章,一天删删写写下来,得到数千字收获,最难得,是日日坚持,笔耕不辍。他是属于互联网时代之前的那一批写作者,愿意慢慢写,也对读者有足够的信任,相信他们会慢慢读,所以愿意把文章写得长一些。
而他本人,似乎更享受作为读者的乐趣,他特别喜欢引用卡尔维诺在《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中的一段话:
有一条界线是这样的:线的一边是制造书的人,另一边则是阅读者。我想待在阅读者当中,因此总小心翼翼地留在界线的这一边,不能的话,阅读的纯粹乐趣会消失,或至少会变成其他东西,那不是我想要的。即使作为一个作者,制造书的人,唐诺先生也愿意离「界线的这一边」更近一些,所以他的大部分文集,都是关于书的书,关于读者本身的书。而当你读过他的散文,或他对某本书的评论,你会感觉自己好像从来没有读过这本书,如果是一本书如一块土地,你我可能只是在地上拾起一朵花,唐诺先生却是连地下的石油都挖了出来,而有似乎连手都没有变脏。
而这样的功力是如何练出的呢?这本书在标题上就回答了我们:重读。
我们处在一个极其幸运的时代,因为无数珍贵的书籍都唾手可得;我们又处在一个极其不幸的时代,当获取信息变得无比便利的同时,注意力又变成极其珍贵稀缺的资源。而大多数人的解决办法,是将注意力尽量广阔的铺在无限蔓延的信息平原上,哪怕平均在每一平方米上的注意力所剩无几。
在这样的原则下,势必每本书都只读一遍,甚至如果能有人替我在书上划掉无用的内容,让我只读一半,只读三分之一才好。唐诺先生却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也一直在证明,这似乎才是更值得我们选择的答案。
正如他在这本书中所说:
一个最简单的事实是,书写者耗用于这一本书、这一题目和思维的时间总量,总是远大于阅读者,比方两年的书写/三天的阅读,粗糙的估算是243比1;如果我们再合理地假设,书写者极可能是比我们要聪明而且专注的人(书写过程正是一段最专注的思考过程),也必定是之前就比我们准备更多更好的人,这个时间比例的实质差异势必拉得更开,所以,书怎么能够不重读呢?此外,也就是这里我真正想讲的,时间的拉长,意味着一个书写者跨越了星辰日月不同季候,曾站在不同光影、温度、氛围、不可见空气中分子的种类和浓度,不同情感和眼前之人的不同触发可能的各种时间位置,重读,尤其是相隔一段时日的重读于是非常非常必要,丰硕的事物一次只露出一面、一部分,三天内,你大致只在同一个时间位置、同一心绪和视角里,来不及让这本书、这个观看思索对象转过来。
一个只见一次的人,我们称之为认得、知道,也许可能就这样失去理智爱上他,但我们不会也不敢说了解他;一本才读过一次的书,我们则称之为开始,这才开始。
所以,是不是很多书,我们也只是「开始」呢?
唐诺《眼前》
推荐指数:★★★
(建议空闲时间阅读)
适合这些朋友阅读:
- 热爱历史的朋友;
- 希望能和古籍拉近距离的朋友。
唐诺先生的书,往往写的是他在读书中的感悟与思考。在书籍中穿行的他,像是在异国街道散步。这一次,他决定做一次远行,穿越的不是几千里的土地,而是上千年的时间,他漫游到《左传》的世界中,于是有了这一本《眼前》。
这个书名非常有意思,我认为这恰恰体现了唐诺的风格。读唐诺的书,你会惊讶于所有被他转述过的文字,都会变得让你感到亲切,无论是卡尔维诺、博尔赫斯、阿加莎克里斯蒂,亦或是《圣经》、《左传》。可能是因为唐诺先生对待他们的方式平等而独特。他的阅读方式,就像踱步到作者眼前与他们交谈。对于你我这样的一般读者来说,他的方式需要更多的耐心,甚至是胆量,尤其是在面对大师与经典时。
上世纪最伟大的战地记者罗伯特·卡帕曾经说过:「如果你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靠得不够近」。唐诺的书之所以好看,也许就是因为他在阅读时靠得够近,近到「眼前」。
对于《左传》,唐诺先生选择了一种我们比较不易想到的方式在文字中旅行,他用了一种「纯文学」的方式,或者如他在序言中所讲,「信他为真,至少先这样」。
这给了唐诺先生一个不一样的起点,在他人更关注于发掘那个时代真正发生了什么的时候,唐诺先生更在乎的是在这样一段文字中,作者为什么需要如此表述,以及他在选择材料和叙述方式时在想什么。
为什么《左传》作为鲁国的史书,花费最多篇幅描述的却是远方郑国的执政者子产?
为什么不是鲁国人,或是同时代更有名气和权势的管仲或赵盾?
为什么《左传》作为《春秋》的解释与扩充,他的作者要在《春秋》之后又续写了十一年的历史?
为什么我们更愿意相信《左传》的作者是一个人,而不是很多人?
为什么《左传》中会记载了几个光怪陆离的梦,有些甚至无关紧要?
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中描写过一个场景:忽必烈和马可波罗凝视同一块棋盘,忽必烈看到的是数学的点、线、方格和抽象的棋子。马可波罗看到的是黑檀木和枫木镶嵌而成的棋盘,棋盘上木头的纹理,某一处有个节瘤,他告诉忽必烈那里曾经是一个花苞,却从未有机会开成花。他又讲到森林中树木的生长,它们如何被砍下变成木筏,又如何顺流而下,驶入城市的码头……
《左传》,就是眼前这样一个棋盘,太多人愿意用忽必烈的方式看他,而唐诺先生选择了马可波罗的方式。
最让我感动的,是书中对于孔子的描写,或者说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