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演变于古代乐府,是为配乐歌唱而写的诗。诗、乐结合是中国诗歌的优良传统。诗经、楚辞九歌、汉魏乐府、南北朝民歌都是入乐的,词正是这一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因此,音律是诗词里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音律是音乐的规律,不能直观地展现,所以不容易理解。有一部分人说,“音乐是来自天堂的声音。”需要用心去聆听体会。
作词,也叫填词,充分说明了词服从曲,诗服从乐。
3.诗歌分离的原因-民族文化交流
词这种新体之所以在盛唐出现并且很快地便成为文坛主流之一,也是跟一条清泉的注入是分不开的。这清泉便是在南北朝以来民族文化大交流中,从祖国西北西南传入的外域和少数民族的音乐,如琵琶、筚篥、羯鼓那豪放跳跃的音调,西域民歌那欢快热情的旋律,很快地便被中原地区人民特别是城市市民所接受,并和传统的音乐、和中原民歌结合起来,成为一种崭新的音乐体系。
这种音乐传入宫廷,主要用于宴饮间的歌舞,故称作“宴乐”(燕乐)。唐玄宗多次下诏令传统清乐“与胡部新声合作”,亲自击鼓助乐。
可以说,词是诗的变种,是“混血儿”。
统治者的如此提倡也促使燕乐流行。沈括《梦溪笔谈·乐律》说:“外国之声,前世自别为四夷乐。自唐天宝十三载,始诏法曲与胡部合奏。自此乐奏全失古法,以先王之乐为雅乐,前世新声为清乐,合胡部者为宴乐。”就是从宫廷音乐的演变说明音乐体系的变迁。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古代诗歌,因为唐统治者的干预,而融入少数民族乐曲,而产生用于宴乐的词。这种形式的词跳出了古诗的范畴。可以说,为了民族融合,而改变了古诗的形式。
燕乐轻快活泼,更适宜于酒席间弹唱。乐工歌伎先是选择诗人短篇佳作(如王维《渭城曲》、王之涣《凉州词》等)权为唱词,后渐依谱填一些更适合曲子旋律,更便于演唱的长短句(敦煌曲子中有唐玄宗时民间曲子词《菩萨蛮·枕前发尽千般愿》)。大约在中唐时期,这种清新的体式被文人注意了,开始用以抒情咏志,于是词便登上文坛。
说明诗词的形式发生改变与政治因素是离不开的。任何一个时代,诗词都会呈现出不同的形式。然而抒发情感、志趣永远都会存在。为了满足宴乐,为了演唱表演,歌曲好听,会失去自己的个性。不迎合任何人,养成独立的心性,自然拥有不一般的人格魅力。写出的诗词才是独一无二的!
作者简介
湘云楚江,原名陶磊,1987年6月生。著名诗人、散文家、文艺评论家、洪泽湖诗社名誉社长。师从陆宇德(画梅大师)、吴文娟(师从吴昌硕,为吴侄女)。曾获“2017中国新时代文艺名家”、“中外诗歌散文先进人物”、“第四届中外诗歌散文邀请赛一等奖”、“第三届中华情诗歌散文全国联赛金奖”等数十个海内外重点文学奖、殊荣。出版诗集《石花》(现代出版社)、另著有诗集《折扇》、散文集《行尽江南烟水路》,书画集《陶磊书画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