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一些人认为,一节好课的标准必须有一个关键环节。他们宣称只看过程,不看结果。一节课下来,即使学生什么也没有学会,只要课上安*这个环节,就是一节合格的课。否则,一节课的效果再好,也是不合格的。
这个关键环节就是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最早见于70年代的美国。它是以小组活动为主题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每组3至6人。在我国,小组合作其实早已存在,只不过我们没有给它一个确切的定义。它就是同桌和前后桌之间的合作,4人为一组。
因此小组合作在我国早已有之,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
目前,个别地方又给小组合作学习换了一个名字,以表示在小组合作学习上进行了创新,其实是换汤不换药,性质是一样的。它的新名字叫学习共同体。
小组合作学习的 制应用有学校为了迎合主管部门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从学校的顶层设计上开始,制定了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规则,并要求老师上课时必须有小组合作学习这一环节。
学校召开小组合作学习启动会议,首先是校长强调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意义。其次是科研主任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详细讲解和布置。然后是教导处强调如何评价。
此时,会场上手机、摄像机拍照声音咔咔的响个不停。然后是新闻稿、美篇等发个不停,向有关部门显示自己正在按照其意图推进工作。
之后,便是学校内部各种形式的听课、评课。比如常态化听课、踢门听课、公开课、示范课、比武课等等。
当然,听课并不是目的,借听课推进小组合作学习才是真正目的。听课后,学校内部的一群干部,也不管对小组合作学习懂不懂,有的甚至都不如上课教师懂,就借题发挥,对教师课上的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评说和指导。
接下来又是拍照、发新闻稿和美篇,而且把校长、其他领导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说的头头是道!其实呢,这都是写新闻稿和美篇的这个人的意见结合校长和其他干部的发言美化出来的结果!
事实上,评说和指导意见与新闻稿和美篇的内容相去甚远。课堂上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师得到了肯定。课堂上没有用到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师被骂的狗血喷头。
小组合作学习在学校内部推行了一段时间后,有关部门的人员该下来检查小组合作学习的进度了。
听完学校为其推荐的老师的课后,也免不了对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进行一番自认为精锐的评说。
一般都是先肯定优点,比如说贵校对小组合作学习高度重视、行动快、效果好等。然后就针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剖析,说什么用在了当处,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当然也不忘指出缺点,比如不该用时用了,该用时却没有用等看似内行其实外行的套话。
然后是校长带头鼓掌,说一些感谢指导的话并对小组合作学习的今后发展表态。
然后又是一顿咔咔咔,然后又是一顿新闻稿和美篇,而且要求老师们在朋友圈转发。
为了推进小组合作学习的落实,有学校还强制改变学生的座位方式。比如把学生分成7个组,就把桌椅也分成7个组。打破按排坐的传统座位方式,学生们按堆坐,对着脸坐。理由是从形式到内容都要向小组合作学习看齐。
这样坐起来确实是小组合作学习氛围蛮浓的。但是整节课不能全部小组合作学习啊。老师讲解的时候有的学生侧头,有的学生回头,而且桌椅随着学生的动作响个不停。课堂上非常嘈杂。
为了迎合学生以小组聚堆坐的方式,有的学校砸掉了教室前面的讲台,撤走了讲桌,让老师走到学生中间去讲解。
小组合作学习的现实情况经过学校的一系列操作,老师门都明白了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也明白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流程,更有指导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但是,真正上课的时候,老师们不愿意用小组合作学习。
什么时候用小组合作学习呢?有别人听课的时候用,有领导听课的时候用。平时一概不用。那么,老师们为什么不愿意用小组合作学习呢?
小组合作学习耗费时间。一个问题,用传统的讲授法,学生5分钟就明白了,会应用了。而用小组合作学习,学生20分钟也弄不明白。
一堂课时间是有限的,一学期时间是有限的。中考、高考是要看分数的。老师的绩效工资、年终奖金是要看成绩排名的。哪个老师会把自己的时间花费到费力又效率低下的小组合作学习上去呢?
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另一个问题,我们也不得不说。
小组成员是按组间同质,组内异质进行搭配的。也就是说,一个小组内的学生成绩是呈阶梯式分布的。
那么,在合作的时候,往往是成绩好的先发现了答案,成绩差的就坐享其成。小组合作学习成了一种变相的抄袭。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又有什么意义?
结束语无论是小组合作学习还是学习共同体,都是被某些人作为创新的成绩,向上级邀功的一种形式,其本质都是一种形式主义。表面上看似学生活动积极,课堂学习氛围浓厚,而学生的学习力、创造力会越来越差,害人不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