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何充原文,王充求学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23 09:10:55

《世说新语》是南朝刘宋政权宋武帝刘裕之侄、长沙景王刘道怜(刘道邻)次子刘义庆组织一班文人,集体创作的一本笔记体小说,主要记载东汉末、三国、两晋士族阶层的遗闻轶事。

文言文何充原文,王充求学文言文翻译及注释(1)

言语 第二 (上)

【原文】

1.边文礼①见袁奉高②,失次序③。奉高曰:“昔尧聘许由④,面无怍色。先生何为颠倒衣裳?”文礼答曰:“明府初临,尧德未彰,是以贱民颠倒衣裳耳!”

【注释】

①边文礼:边让(?—193),字文礼,东汉末年名士,兖州陈留郡浚仪县人。博学善辩,以文章名噪一时,后任九江太守,被魏武帝曹操所*。

②袁奉高:袁阆。《德行》第三篇提到过。

③失次序:失顺序,不合礼节。即举止失常。

④尧是传说中的远古帝王,许由是传说中的隐士。尧想让位给许由,许由不肯接受。尧又想请他出任九州长,他认为这污了他的耳朵,就跑去洗耳。

【翻译】

边让谒见袁阆的时候,举止有些失常。袁阆说:“古时候尧请许由出来做官,许由脸上没有愧色。先生为什么衣裳都弄得颠倒了呢?”边让回答:“明府刚到任,像尧帝那样的大德还没有完全显现出来,所以我才颠倒了衣裳啊!”

【点评】

边让这个人,有才气但自视甚高,本文就是佯装失常来嘲讽袁阆不怎么样,性格决定命运,边让后来就是因为轻蔑曹操而被诛*……

【原文】

2.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翻译】

徐稚九岁时,有一次在月光下玩耍,有人对他说:“如果月亮里面什么也没有,肯定会更加明亮吧?”徐稚说:“我不认为如此。比方说人的眼睛里有瞳孔,如果没有瞳孔,眼睛就不亮了。”

【点评】

虽然细想没什么意义,不过乍一听好像很有道理。

【原文】

3.孔文举①年十岁,随父到洛②。时李元礼③有盛名,为司隶校尉④;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⑤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⑥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⑦与君先人伯阳⑧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⑨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⑩。

【注释】

①孔文举:孔融(153—208),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孔子的第十九世孙,“建安七子”之一。是汉末名士、文学家,历任北海相、少府、太中大夫等职。后因多次反对曹操,被借故*害。

②洛:洛阳。

③元礼:李膺。东汉名士,《德行》第四篇提到过,不赘述。

④司隶校尉:官名,掌管监察京师和所属各郡百官的职权。

⑤府君:太守称府君,太守是俸禄二千石的官,而司隶校尉也二千石,有府舍,所以也通称府君。

⑥仆:我的谦称。日本至今在日常用语中依然有沿用这种古汉语自称的。

⑦仲尼:孔子,名丘,字仲尼。

⑧伯阳:老子。相传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这里指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礼制的事。

⑨陈韪(wěi):《后汉书·孔融传》作陈炜。太中大夫是朝中掌论议的官员。⑩踧踖(cùjí):坐立不安的样子,含贬义。

【翻译】

孔融十岁的时候跟着父亲到了洛阳。当时李膺声誉卓著,任职司隶校尉;只有才子、名流和内外亲戚登门拜访,才可以通报入内。孔融到了他们家门口,对看门的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经通报后坐了下来。李膺问他:“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孔融回答:“古时候我的祖先孔子曾经拜您的祖先老子为师,照此看来,我跟您是累世的交情了。”李膺和宾客们都觉得他很聪明。太中大夫陈韪来得有点晚,别人告诉了他孔融说的话,陈韪说:“小时候聪明伶俐的人,长大了未必怎么样。”孔融说:“想来您小时候一定是很聪明的。”陈韪很是局促不安。

【点评】

孔融不单单是让梨故事中那个尊老爱幼的形象,还是一个伶牙俐齿的早熟儿童。他喜欢讥讽的性格,最终引来了*身之祸。有没有发现,曹操特别喜欢*这一类人?

【原文】

4.孔文举有二子:大者六岁,小者五岁。昼日父眠,小者床头盗酒饮之,大儿谓曰:“何以不拜?”答曰:“偷,那得行礼!”

【翻译】

孔融有两个儿子:大的六岁,小的五岁。有一次孔融白天正在睡觉,小儿子就到床头偷酒来喝,大儿子对他说:“喝酒为什么不先行礼呢?”小的回答:“都来偷了,还行什么礼呢!”

【点评】

有其父必有其子啊,一家子都是抖机灵的主儿。

【原文】

5.孔融被收,中外惶怖①。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②,了无遽容③。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

【注释】

①中外:指朝廷内外。恐怖:惊惶害怕。

②琢钉戏:画地为界,琢钉其中,一种小孩玩的游戏。

③遽(jù)容:恐惧的脸色。

【翻译】

孔融被捕,朝廷内外都震惊而恐惧。当时,孔融的大儿子刚九岁,小儿子刚八岁,两个孩子照旧玩着琢钉戏,一点恐惧的表情都没有。孔融对来逮捕他的使者说:“希望惩罚只限于我自己,能不能保全两个孩子的性命?”儿子从容地上前说:“父亲难道见过打翻的鸟巢下还会有完整的鸟蛋吗?”很快,就把他们给抓起来了。

【点评】

这两个儿子也太淡定了,处变不惊,荣辱自若,可惜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文言文何充原文,王充求学文言文翻译及注释(2)

【原文】

6.颍川太守髡陈仲弓①。客有问元方:“府君何如?”元方曰:“高明之君也。”“足下家君何如?”曰:“忠臣孝子也。”客曰:“《易》称‘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何有高明之君,而刑忠臣孝子者乎?”元方曰:“足下言何其谬也!故不相答。”客曰:“足下但因伛为恭,而不能答。”元方曰:“昔高宗放孝子孝己,尹吉甫放孝子伯奇,董仲舒放孝子符起②。唯此三君,高明之君;唯此三子,忠臣孝子。”客惭而退。

【注释】

①髡(kūn):古代一种剃去男子头发的刑罚。陈仲弓:陈寔。包括后面的元方前文都提到过,不赘述。

②孝己:殷代君主高宗武丁的儿子,他侍奉父母最孝顺,后来高宗受后妻的迷惑,把孝己放逐致死。伯奇:周代的卿士、尹吉甫的儿子,侍奉后母孝顺,却受到后母诬陷,被父亲放逐。符起:其事不详。

【翻译】

颍川太守判陈寔髡刑,剃掉了他的头发。有位客人问陈寔的儿子陈纪说:“太守如何?”陈纪说:“是个高明的人。”又问:“您父亲怎么样?”陈纪说:“是个忠臣孝子。”客人说:“《易经》上说:‘两人心意相同,行动一致的力量犹如利刃可以截断金属;在语言上谈得来,说出话来就像兰草一样芬芳高雅。’那么,高明的人怎么会惩罚忠臣孝子呢?”陈纪说:“您的话何其荒谬啊!因此我不回答你。”客人说:“您不过是将错就错,其实是没办法回答。”陈纪说:“从前高宗放逐了孝子孝己,尹吉甫放逐了孝子伯奇,董仲舒放逐了孝子符起。这三个做父亲的,恰恰都是高明的人;这三个做儿子的,恰恰都是忠臣孝子。”客人很羞愧,就走了。

【原文】

7.荀慈明①与汝南袁阆相见,问颍川人士,慈明先及诸兄。阆笑曰:“士但可因亲旧而已乎?”慈明曰:“足下相难,依据者何经?”阆曰:“方问国士,而及诸兄,是以尤之耳!”慈明曰:“昔者祁奚②内举不失其子,外举不失其仇,以为至公。公旦③《文王》之诗,不论尧、舜之德而颂文、武者,亲亲④之义也。《春秋》⑤之义,内其国而外诸夏。且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不为悖德乎?”

【注释】

①荀慈明:即荀爽(128—190),一名谞,字慈明。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市)人。东汉末年大臣、经学家,名士荀淑第六子。荀爽兄弟八人俱有才名,有“荀氏八龙”之称。他排名第六,更有“荀氏八龙,慈明无双”之评。

②祁奚:春秋时代晋国人,任中军尉。祁奚告老退休,晋悼公问他接班人的人选,他推荐了他的仇人解狐。后来解狐死了,晋悼公又问祁奚,祁奚推荐自己的儿子祁午。此人唯贤是举,唯才是用,不问亲疏,不论恩仇。

③公旦:周公旦。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武王的弟弟,辅助武王之子周成王,被尊为“元圣”和儒学先驱。《文王》:指《诗经·大雅·文王之什》,包括《文王》《大明》等十篇,分别歌颂文王、武王之德。作者无考,《文王》一篇,有以为周公所作。

④亲亲:爱亲人。

⑤《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是春秋时代鲁国的史书,也是我国第一本编年体史书。

【翻译】

荀爽和汝南郡的袁阆见面时,袁阆问颍川郡的人才有哪些,荀爽先提到了自己的几位兄长。袁阆讥笑他说:“所谓人才难道就是靠亲人故旧来成名的吗?”荀爽说:“您是依据什么原则来责备我的呢?”袁阆说:“刚才我问的是国家的大才子,你说的却是你的几位兄长,所以我才会责备你啊!”荀爽说:“过去祁奚举荐人才,对内不忽略自己的儿子,对外不忽略自己的仇人,大家认为这是最大公无私的。周公旦作《文王》之诗时,不去谈论尧帝、舜帝的功德,而去歌颂周文王、周武王,是符合爱自己的亲人这个大义的。史书《春秋》的原则是,把本国看成是自己的,各诸侯国是外人的。再说了,不爱自己的亲人而爱别人,岂不是违反了道德准则吗?”

【原文】

8.祢衡被魏武谪为鼓吏①。正月半试鼓,衡扬桴为《渔阳掺挝》,渊渊有金石声,四坐为之改容②。孔融曰:“祢衡罪同胥靡③,不能发明王之梦。”魏武惭而赦之。

【注释】

①祢衡(173—198):字正平,平原郡(今山东德州临邑德平镇)人。汉末建安时人,东汉末年文学家。颇有才气,但性情比较古怪自我。孔融曾向魏王曹操推荐他,曹操想接见,他不肯去,还发表不满言论。曹操很生气,想羞辱他,便派他做鼓吏。魏武:指曹操(155—220),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曹操在东汉末年,以天子的名义征伐四方,完成了北方的统一。一直担任丞相之职,后加封魏王。曹丕称帝后,追尊曹操为武皇帝,故称为魏武帝。

②月半试鼓:《文士传》记载此事时说:“后至八月朝会,大阅试鼓节。”桴(fú):鼓槌。渔阳掺挝(sān zhuā):鼓曲名,也作渔阳叁挝。掺,通叁,即三;挝,鼓槌。三挝,指鼓曲的曲式为三段体,犹如古曲中有三弄、三叠之类。此曲为祢衡所创。取名渔阳,是借用东汉时彭宠据渔阳反汉的故事。彭宠据幽州渔阳反,攻陷蓟城,自立为燕王,后被手下的人*死。祢衡击此鼓曲,有讽刺曹操反汉的意思。渊渊:形容鼓声深沉。金石:指钟磬一类乐器。

③胥(xū)靡:刑罚名,也指服劳役的囚徒。商朝君主武丁梦见上天赐给他一个贤人,就令百工画出其相貌去寻找,果然找到一个正在服劳役的囚徒,就是成为商代贤相的傅说。

【翻译】

祢衡被魏武帝曹操罚做击鼓的小吏。八月中,宴会时要试鼓,祢衡舞起鼓槌奏了《渔阳掺挝》曲,鼓声深沉,有钟磬的金石之声,满座的人都为之动容。孔融说:“祢衡跟那个胥靡犯的罪是一样的,只是不能引出英明魏王的求贤之梦。”曹操觉得很惭愧,就放了祢衡。

【点评】

祢衡性格古怪,曹操虽然放过了他,但他最终却因为这种目中无人的狂放不羁,死在了粗人黄祖手下。

【原文】

9.南郡庞士元①闻司马德操②在颍川,故二千里候之。至,遇德操采桑,士元从车中谓曰:“吾闻丈夫处世,当带金佩紫,焉有屈洪流之量,而执丝妇之事③!”德操曰:“子且下车。子适知邪径④之速,不虑失道之迷。昔伯成耦耕,不慕诸侯之荣⑤;原宪桑枢,不易有官之宅⑥。何有坐则华屋,行则肥马,侍女数十,然后为奇!此乃许、父所以慷慨,夷、齐所以长叹⑦。虽有窃秦之爵,千驷之富,不足贵也⑧。”士元曰:“仆生出边垂⑨,寡见大义。若不一叩洪钟、伐雷鼓,则不识其音响也⑩。”

【注释】

①庞士元:庞统(179—214),字士元,汉时荆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曾任南郡功曹,年轻时曾去拜会司马德操(司马徽),司马徽很赏识他,称他为凤雏。刘备帐下重要谋士,与诸葛亮同拜为军师中郎将。与刘备一同入川。

②司马徽(?—208):字德操,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东汉末年名士,精通道学、奇门、兵法、经学。有“水镜先生”之称。曾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庞统等人,备受世人尊重。

③带金佩紫:带金印佩紫绶带,指做大官。绶(shòu)带,就是丝带,是用来拴金印的。秦汉时,丞相等大官才有金印紫绶。洪流之量:比喻才识气度很大。

④斜径:斜径,小路。

⑤伯成:复姓伯成,名子高。据说尧做君主时,伯成子高被封为诸侯。后来禹做了君主,伯成认为禹不讲仁德,只讲赏罚,就辞去诸侯,回家种地。耦耕:古代的一种耕作方法,即两人各扶一张犁,并肩而耕。后泛指务农。

⑥原宪(前515—前?):孔子弟子,字子思。据说,他在鲁国的时候,很穷,住房破破烂烂,用桑树枝做门上的转轴。他不求舒适,照样弹琴唱歌。

⑦许、父:许由、巢父。巢父,是许由的朋友,尧也想把职位让给他,他不肯接受。夷、齐:伯夷、叔齐,商代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君死,兄弟俩互相让位,不肯继承,结果都逃走了。后来周武王统一天下,两人因反对周武王讨伐商纣,不肯吃周朝的粮食,饿死在首阳山。所以:相当于“……的原因”。

⑧窃秦:战国末年,吕不韦把一个*的妾献给秦王子楚,生秦始皇嬴政。嬴政登位后,尊吕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这就是所谓窃秦。千驷之富:古时候用四匹马驾一辆车,同拉一辆车的四匹马叫驷。千驷,指有一千辆车,四千匹马。《论语·季氏》说:齐景公有四千匹马,可是死了以后,人民觉得他没有什么德行值得称赞。

⑨边陲:即边陲,边疆。⑩“若不”句:以此喻不加叩问,就不能认识到司马徽的胸怀,而使自己得到教益。洪钟,大钟。伐,敲打。雷鼓,鼓名,古时祭天神时所用的鼓。

【翻译】

南郡庞统听说司马徽在颍川,特意走了两千里路去拜访他。到了以后,正遇上司马徽在采桑,庞统就在车里对司马徽说:“我听说大丈夫在世间,就应该做大官,怎么能压抑江河般的志向气量,去做那些养蚕缫丝的女子做的事!”司马徽说:“您先下车来吧。您只知道抄近道,却不害怕迷路啊。从前伯成宁愿回家种地,也不贪慕做诸侯的荣耀;原宪宁愿住在破屋里,也不愿去做官。谁说一定要住在豪华的宫室里,出门就必须肥马轻车,左右要有几十个婢妾侍候,才算是与众不同的呢!这就是隐士许由、巢父、伯夷、叔齐他们为之感慨的原因。就算是得到了吕不韦的爵位、齐景公的财富,也没有什么值得被尊敬的。”庞统说:“我出生在边远地区,很少听到真正的道理。先生您的言论正如洪钟雷鼓一般,振聋发聩啊。”

【点评】

庞统认为大丈夫当出人头地,而司马徽认为坚持走正道,不为了功名而失却本心,才是大丈夫所为。

【原文】

10.刘公干以失敬罹罪①。文帝问曰:“卿何以不谨于文宪②?”桢答曰:“臣诚庸短,亦由陛下网目不疏③。”

【注释】

①刘公干:刘桢(180—217),字公干,东汉末年东平宁阳(今山东宁阳县泗店镇古城村)人,著名诗人,“建安七子”之一。曾随侍曹操的儿子曹丕(后即位,为魏文帝)。在一次宴会上,曹丕让夫人甄氏出来拜客,座上客人多拜伏在地,独独刘桢平视,这就是失敬。后来曹操知道了,把他逮捕下狱,判罚他做苦工。按:刘桢获罪一事,发生在曹操当权时期,这里说成曹丕即帝位后。罹:遭受。

②宪:法纪。

③网目:法网。按:这里说“网目不疏”,实际是说执法过于严厉。

【翻译】

刘桢因失敬而被判无罪。魏文帝曹丕问他:“你为什么不注意法纪呢?”刘桢回答说:“臣确实平庸浅薄,也是因为陛下您的法网不够稀疏(执法太严)。”

文言文何充原文,王充求学文言文翻译及注释(3)

【原文】

11.钟毓、钟会少有令誉①。年十三,魏文帝②闻之,语其父钟繇③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④。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⑤,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⑥,汗不敢出。”

【注释】

①钟毓(yù)、钟会:是兄弟俩。钟毓(?—263),字稚叔,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小时候就很机灵,十四岁任散骑侍郎,后升至车骑将军。钟会(225—264),字士季,小时也很聪明,被看成是非常人物,后累迁镇西将军、司徒,因谋划反帝室,被*。令誉:美好的声誉。

②魏文帝:曹丕(187—226),字子桓,豫州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曹魏开国皇帝。曹操次子,与正室卞夫人的嫡长子。

③钟繇(151—230):字元常,颍川长社人。三国时期曹魏著名书法家、政治家。任相国职。

④敕(chì)见:皇帝命令召见。

⑤战战惶惶:害怕得发抖。浆:凡较浓的液体都可叫作浆。按:惶、浆二字押韵。

⑥战战栗栗:害怕得发抖。

【翻译】

钟毓、钟会小时候就有很好的声誉了,钟毓十三岁时,魏文帝曹丕听说了他们的名声,便对他们的父亲钟繇说:“可以叫两个孩子来见我!”于是下令赐见。钟毓脸上有汗,曹丕问:“你脸上为什么出汗了?”钟毓回答说:“战战惶惶,汗出如浆。”曹丕又问钟会:“你为什么不出汗?”钟会回答说:“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点评】

两小儿口才了得,应对得当。

【原文】

12.钟毓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其父时觉,且托寐①以观之。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投本非礼,所以不拜。”

【注释】

①托寐(mèi):假装睡着了。

【翻译】

钟毓兄弟小时候,在父亲白天睡觉时,一起去偷药酒喝。他们的父亲钟繇当时已经醒了,先装睡来看看他们要怎么办。钟毓行过礼才喝酒,钟会只喝酒不行礼。之后,钟繇问钟毓为什么要行礼,钟毓说:“酒是用来完成各种礼仪的,不敢不行礼。”又问钟会为什么不行礼,钟会说:“偷酒本来就不合乎礼仪的规定,所以不行礼。”

【点评】

本文与前文孔融二子篇过于相似,疑为社会传闻的版本不同。

【原文】

13.魏明帝为外祖母筑馆于甄氏①。既成,自行视,谓左右曰:“馆当以何为名?”侍中缪袭②曰:“陛下圣思齐于哲王,罔极过于曾、闵③。此馆之兴,情钟舅氏,宜以渭阳为名④。”

【注释】

①魏明帝:即曹叡(204—239),字元仲,三国时期曹魏文帝曹丕的儿子。馆:华丽的房屋。甄氏:明帝的母亲姓甄,这里指甄家。

②缪袭(186—245):字熙伯。东海兰陵(今山东苍山兰陵镇)人。官至尚书、光禄勋。文学家,有《列女传赞》一卷、文集五卷,已散佚。

③圣思:皇帝的思虑。哲王:贤明的君主。罔极:无极,无穷无尽。这里用《诗经·小雅·蓼莪》“欲报之德,昊天罔极”之意,指父母的恩德像天那样无穷无尽,难以报答。曾、闵:曾指曾子,名参;闵指闵子骞,都是孔子的学生,是古时著名的孝子。

④钟:集中。渭阳:渭水北边。语出《诗经·秦风·渭阳》:“我送舅氏,曰至渭阳(我送舅舅,送到渭水北边)。”这首诗据说是春秋时秦康公为送别舅舅(晋文公重耳)而思念亡母时作的,后人以此说明舅甥之情。明帝之母甄氏被文帝曹丕赐死,明帝为舅家建馆,也是为纪念亡母,因此缪袭以为应该根据这两句诗的意思来起名。按:《魏书》记载,魏明帝给舅母修了一所楼馆,并不是给外祖母修的。

【翻译】

魏明帝曹叡在甄家给外祖母修建了一所华丽的房屋。建成以后,亲自前去察看,问左右的随从说:“应该给这所房屋取个什么名字呢?”侍中缪袭说:“陛下您的心思能追得上贤明的君王,而您的孝心超过了孝子曾参、闵子骞。您兴建这座房屋的原因,是情感上专注于舅舅家,应该给它取名‘渭阳’。”

【点评】

纯属马屁。

【原文】

14.何平叔①云:“服五石散②,非唯治病,亦觉神明开朗。”

【注释】

①何平叔:何晏(?—249),字平叔。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曹操的女婿,美男子。曹爽执政时任吏部尚书,后被司马懿*了。五石散是何晏吃开头的,后来士大夫们都跟着吃,形成一种风气。

②五石散:又名寒食散,主要成分为钟乳石、紫石英、白石英、硫黄、赤石脂五种石药。服此药后,必须冷食、饮温酒、冷浴、散步、穿薄垢旧衣,如不散发,则须用药发之。因服后使人全身发热,魏晋士人认为它可以去病强身,实际上是一种慢性中毒。

【翻译】

何晏说:“服食五石散,不只能治病,也觉得神清气爽。”

【原文】

15.嵇中散语赵景真①:“卿瞳子白黑分明,有白起之风,恨量小狭②。”赵云:“尺表能审玑衡之度,寸管能测往复之气③。何必在大,但问识如何耳。”

【注释】

①嵇中散:嵇康,不赘述。赵景真:赵至(约249—289),字景真,后改名浚,字允元,代郡人,寓居在洛阳,有口才,曾任辽东郡从事,主持司法工作。

②白起:战国时秦国的名将,封武安君。据说他瞳子黑白分明。人们认为,这样的人一定见解高明。恨:遗憾。

③尺、寸:不一定是表度量的单位,只是形容其短。表:用来观测天象的一种标杆。玑衡:古代测量天象的仪器,即浑天仪。管:指古代用来校正乐律的竹管。

【翻译】

中散大夫嵇康对赵至说:“你的瞳仁黑白分明,有白起的风度,遗憾的是稍微小了一点。”赵至说:“一尺长的表尺就能审定浑天仪的度数,一寸长的竹管就能测量出乐音的高低。眼睛不一定要大,还是要看见识如何。”

【点评】

魏晋之人特别重视外貌与风度,嵇康尤其风度不凡,气宇轩昂,所以他评价他人外貌多少有点居高临下的味道,赵至反驳得也是不卑不亢,有理有据。

文言文何充原文,王充求学文言文翻译及注释(4)

首页 1234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